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公共关系 >> 媒体合作 >> 正文

中青报:“封口费”摆平媒体,成资本附属品?

http://www.newdu.com 2009/10/8 中国青年报 陈方 参加讨论

  近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引人关注。而与之一同被揭开的还有网络公关的潜规则。个别企业一旦发现质量问题,首先想的不是尽快解决,而是如何掩盖真相,把“公关”当做“搞定”政府部门、“摆平”媒体,进而欺骗消费者的工具。网络公关帮助这些问题企业“灭火”,尽量又快又多地发布这些企业的正面消息,把负面消息冲掉,遮蔽消费者的知情权。(《中国青年报》9月23日)

  几年前,一提到舆论监督,人们都会提到“焦点访谈”门前的两排长队,一排长队是来反映问题的,另一排长队是前来公关的。这公关队伍的身份色彩多多少少都带有一些“公权”性质,一来被曝光的可能就是某些政府部门本身,二来即使被曝光的对象身份是企业性质,他们基本上也很少亲自出马,而是寻求当地政府部门的庇护,政府基本会以“家长”的身份出门“灭火”。如果自身权力级别不够,压不住媒体,他们会继续寻找上一级的权力帮助,直到把媒体摆平为止。

  时代发展了,这几年媒体越来越主动地掌握了媒体监督权,靠权力公关灭火的事情倒是听得少了。可随着网媒比传统媒体有了更强大的传播功效,传统媒体已不再是丑闻主角公关的首要对象了。越来越多的丑闻主角逐渐明白,“如果网上的信息堵住了,舆论就被堵住了一大块”。在此情形下,网络公关公司强势崛起,他们危机公关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他们为企业监控网络舆论并加以“引导”,一旦有了企业的负面消息,有组织的“观点”就开始泛滥在各大论坛,“枪手”流水线般生产着自己的“作品”,这些信息足以使得网民信息混乱。最可怕的是,网络公关公司会和门户网站沟通,避免他们把企业的负面新闻做成专题或放头条;或者花钱把他们的负面新闻全部删除。

  在此次食品安全事件中,新浪、百度等主流网站纷纷否认曾收取过三鹿“封口费”,但依旧有大量网民质疑“新浪新闻标题源代码里‘伊利’成了‘伊利’”;关于问题奶制品企业,“百度搜索结果比谷歌少很多”。(《南方都市报》9月23日)

  从最早的东芝笔记本事件到最近发生的可口可乐收购,以及奶制品问题事件,互联网已经成了被曝光对象危机公关的重要阵地。资本公关的模式已经在悄然成长并“完善”着,据悉网络公关行业目前规模有5000万到1亿元,而跨国公司则经常“定购”系统化的服务,包括品牌舆论监控系统与品牌声誉分析体系,这种服务每月收费从几千元到上百万元都有,花费惊人。

  从权力公关到资本公关,这种公关路径的“升级”流变严重考验着公共媒体乃至整个社会的良知。互联网刚刚兴起之时,搜索引擎还被视为乐观的盈利模式之一。可今天我们认识到,如果强大的资本利益集团可以操纵搜索结果,从而形成对某种舆论的控制,而这种控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制裁,那么总有一天,被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网络自由,也只能沦陷为资本的附属品。

Tags:封口费媒体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