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由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个相互支撑的方面组成,企业的发展是这三个方面互相促进的结果。虽然我国企业制度创新有待突破,研究国际企业管理发展趋势,探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际企业管理趋势和启示
九十年代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社会,世界科学、技术、经济的发展与融合,使改革创新成为当今时代主旋律。跨国经营和经济全球化正在创造新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理论。国际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1.生产方式的变革
制造业采用了新的生产方式。在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建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在开发决策支持系统(DSS)的基础上,通过人机对话实施计划与控制,从物料资源规划(MRP)发展到制造资源规划(MRP-II)和企业资源规划(ERP)。还有集开发、生产和实物分销于一体的适时生产(JIT),不断消除浪费的精细生产(Lean Production),供应链管理中的快速响应和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无污染的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Green Manufacturing),以及通过网络协调设计与生产的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等。这些新的生产方式把信息技术革命和管理进步融为一体。
2.通讯网络改变着营销方式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信息技术改变着传统的营销方式。过去的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顾客的行销模式,正在改变为取消零售商环节,由生产商提供元件给分销商,再由分销商组装成产品出售给顾客。近年来,网上营销和网上银行在美、日、西欧等国家发展很快,可以实现在办公室处理营销业务和国际贸易,尤其日用品的网上营销更为普遍。
3.社会化大生产改变着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
(1)公司组织结构从“橄榄型”向“哑铃型”变化。过去大型企业是多层次的管理结构,容易产生“公司内部的官僚主义”和管理低效率。随着经营和销售方式的改变,企业通过社会化协作和契约关系,外包非核心零部件生产和认证零部件质量的可靠性,使企业的中间管理组织设置变得简单,侧重向两头发展。管理组织的扁平化、信息化消减了中间层次,使决策层贴近执行层。 (2)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gram Reengineering)和信息系统集成基础上的企业经营过程重组(BPR)。企业在市场竞争压力下,对业务流程和经营过程从基本上重新思考和作出根本性的重新设计,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方面达到重大改进。
4.市场竞争使企业兼并、联合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展开
“活鱼吃死鱼(或休克鱼)”,效益好的企业兼并效益差的企业;“快鱼吃慢鱼”,市场扩张快的企业兼并市场扩张慢的企业;“鲨鱼吃鲨鱼”,大公司之间通过自主谈判,在反垄断规制条件下经过市场实现合并和业务互补,从而增加竞争优势。[next]
5.创造新的市场满足顾客潜在需求
不仅要实现生产质量的"零缺陷"和服务质量的“零抱怨”,做到质量、服务一体化,还要通过对顾客服务和信息跟踪,深入了解顾客的潜在需求,做到超前开发,在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合理引导顾客在更高层次和更新领域的消费。另外,正在形成使企业的内、外部顾客都满意的新观念,经营者不仅要满足外部顾客的心理需求,还要满足公司内部职工的心理需求,实现职工的自身价值。
6.企业从学习型组织进入知识网络化管理
随着进入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社会,人才成为九十年代及其后真正紧缺的资源,这种人才不仅要从学校产生,更要从企业中产生。企业经营过程正成为企业领导和职工互动式教育的过程,从而形成全新的运行机制和企业文化氛围。最近,有三本书介绍了进入知识时代的管理新趋势:一本是德鲁克的《巨大变迁时代的管理》(又译作《大变革时代的管理》,见本刊“经营宝典”栏目推荐),核心内容阐述了知识是形成竞争力的关键;一本是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从企业文化和经营者心态角度提出了经营者要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树立团队精神和建立学习型组织;一本是查尔斯.M.萨维奇的《第五代管理》,提出了突破工业时代严格的等级制和例行程序,实现“知识网络化”管理。新的企业管理哲学和基本原则是:1)对等的知识联网,2)集成的过程,3)对话式的工作,4)人类时间与计时,5)建立虚拟企业和动态协作,从而在知识网络的基础上重建更有效率和更高社会化程度的经济。
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时代进入知识时代,国际企业在基于空间关系的复杂组织模式上改变为基于时间关系的网络结构的转变趋势已经比较清晰;而且两个时代的管理内涵并非完全排斥,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的兼容性革新。对于我国绝大多数仍处在工业化进程当中的企业来说,落后的管理基础与国际企业管理发展趋势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既要清醒地认识这一严峻挑战,又要激励我们抓紧改革创新。
改革开放的二十年里,西方上百年形成的各种流派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被介绍到中国。从亚当-斯密的分工论,到泰勒的科学管理;从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到梅奥的霍桑试验;从二战以后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而产生的管理理论丛林,到近年来信息革命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上引起的巨大变化;直至当今传咏的虚拟企业和知识管理,令人目不暇接。如果企业产权结构尚不清晰,公司治理结构尚不健全,权责不明的企业难以把主要精力放在改善内部管理和提高市场竞争艺术上;如果不顾背景地单纯模仿某种管理形式,可能因缺乏企业制度基础、市场规则条件、社会化协作程度以及职工教育素质而事倍功半;如果大多数企业从素质上尚未完成工业化管理过程,则很难一步跳跃到知识网络化管理的全新境界。因此,缩短差距的办法是加快企业创新的步伐。企业管理的实践者,应能在经济体制转轨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体察到企业改革和管理创新的脉搏,既了解国际管理发展趋势,又立足于国情和自身素质;既找到现实差距与当代管理"接口"的途径,又把握管理创新可行和适度的进程。每前进一步都要掌握好“度”,既不因循守旧,又不急于求成,努力创造推进管理创新的必要条件,使我国企业管理“更上一层楼”。[next]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 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计划经济下工厂制的企业管理,基本上是一种服从上级行政干预的执行型管理。其体制本身要求企业领导听从长官指令,价值取向是追求“政绩”,而在经营效果上由国家承担无限责任。在这种体制下,实行了“科学管理”的部分内涵,例如规定了企业管理基础工作需要标准化、定额、计量、信息、培训和班组建设,但是不够完整,工作流程未形成系统、合理、规范的机制,而且是静态的,缺乏动态更新;尤其在行为科学发展滞后的情况下,对管理人员和职工都缺乏心理需求分析和责、权、利明确的激励机制。管理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素质、经验和风格,并循着长官意志时紧时松地在对那些传统管理方式是否需要“强化”、在形式上是否需要更加“严格”上兜圈子,而对于岗位职责、工作程序、规章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及对于资金、人才、时间、物资等资源使用的效率缺乏实质性控制。当前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官商分开的制度环境正在建设过程之中,企业制度的双轨制即行政干预企业决策与制衡机制下的自主经营这两种企业体制并存,且处于胶着状态;通过市场价格配置资源的力量较弱,且受到行政权力分配资源的侵蚀。这是许多国有企业由于制度缺陷而时起时伏地出现管理滑坡的主要原因。
市场经济下公司制的企业管理,是以法律规范和政府政策为准绳,以服务于顾客的社会目标和利润目标(当这两个目标对企业来说有冲突时,需要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和间接管理手段来调节)为导向,通过对企业内部运行稳定和谐的一致性和对外部市场竞争持续不断的适应性来承担有限责任的创新型管理。从计划经济下的工厂制向市场经济下的公司制转轨,企业经营范畴从单纯生产(或贸易),扩大到自主投资、融资、制造和服务;改制需要经过资产重组、债务重组、组织重组、流程重组等操作过程,需要通过市场和管理来实现。企业无论在体制保证、价值取向和经营方式上都要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具体的竞争压力“赋予企业管理新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江泽民,1995),不仅体现在对科学管理的继承和完善上需要更新岗位设计和工作流程,更体现在对经营观念、经营战略、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管理规范、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以至在公司文化整合上进行系统性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