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划经济时期
在改革前的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投资创建的国有企业,其产权属于国家,政府经营管理着国有资产,实行统购统销,统分统配,这一时期绝大部分企业为国有企业,企业不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只是行政主管部门的“生产车间”,企业的人、财、物各生产要素和供、产、销各环节的决策权均在企业主管部门、计划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企业只是国家的“生产车间”,企业的采购、销售等大多由政府控制。从经济的角度看,企业的管理主要是生产管理,资源配置由政府进行,企业是政府管理下的一个车间或部门,企业与政府形成一的个直接闭环系统。因为政府决定企业的经济活动,左右着每个企业的生产、销售和分配,所以,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益如何,不全是企业自身所左右的。有效益上缴给政府,没效益亏损了,政府给发工资和财政补贴。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比较单一,主要关心的是企业的经营能力,着重关注一些周转率指标;同样,会计信息使用者也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政府企业主管部门。这种产品经济体制决定了企业会计是生产的附属物,资金需求、成本开支、收入取得 、利润分配都由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决定,企业会计被认为是一种适应型、服务型财务会计,在财务观念上认为企业会计是被动适应生产需要的财务会计,会计工作的优劣要以生产经营计划完成的好坏来衡量。企业财务计划纳入部门财务计划,部门财务计划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企业财务是一种无风险财务,如果有什么风险都由国家财务承担(如亏损补贴、坏帐冲销等)。企业财务活动主要表现为国家批准的财务计划的执行与监督,以及执行国家的财务规章制度,企业不需要进行财务预测与决策,企业财务管理混乱,财务制度薄弱,财务管理效率低下的现象在那一时期非常普遍。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引导资源配置为主的经济运行机制。搞市场经济,宏观上能促进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微观上能充分调动企业和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从而能有效地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市场经济是利润导向的经济,这一时期企业已逐渐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具有了自主经营权,企业利润最大化成为了企业的终极目标。企业开始关注经营之道,特别是企业财务的管理,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及正确理解与使用往往决定了企业的成败。企业财务的盈利目标一跃而为企业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总目标,企业会计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适应型、服务型转变为主导型、控制型财务,财务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向、规模、结构产生主动的导向作用,生产经营活动的优劣是以财务目标完成的好坏来决定。财务会计信息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性。会计信息使用者越来越广泛,不仅涉及到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宏观管理部门、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而且涉及到社会公众;人们除了关心企业经营能力以外,更关心的是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以及对企业综合财务状况的评价。这一时期企业的性质与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导致了财务预测与决策成为财务管理的主要工作。
三、企业集团的不断出现、扩大, 网络及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资产重组、行业联合、跨行业兼并等扩张行为的实现,企业集团的不断涌现、扩大,由此形成的规模化大生产和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需要大量准确的基础数据和相关信息作支撑,而要把这样复杂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和工作流及时准确地集成起来,传统的管理手段是根本无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