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而出型”
在有着丰富资本市场经验的CFO们风光无限的同时,中国传统的财务经理们却在职业道路上苦苦挣扎,依旧深陷在财务技术和职业技巧的泥沼中不能自拔。其中只有极少数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最后才能破茧而出,修成正果,像被称为亚洲第一CFO的亚信CFO韩颖、中国铝业CFO陈基华,就是这样的凤毛麟角。
早年盛行的苏式会计思维至今仍然深深地桎梏着国内的财务人员。按照苏式会计的逻辑,企业财务人员只是一个技术工具角色,与资本市场无关。然而,现代公司治理中的CFO角色必须是一个高层决策者和管理者,经常有人问:CFO必须会做账吗?这就好像是问:CEO必须会使用生产工人的“洗、刨、焊、钳”等诸种工具吗?
这一点早已经被现代管理学所否定。越来越多的案例证明,CFO并不一定出自会计,现代CFO们需要更多的是资本市场和管理才能,而不一定是会计知识。
然而,国内大部分财务人员还都是从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按部就班一步步打拼,大多也都止步于CFO之前。由于中国受早年的苏式计划经济影响,财务人员大多从事成本会计而非管理会计,财务人员只管低头记账,不需要与其他业务部门沟通,更无须协助业务部发展,这种以管钱为主的工作习惯导致财务人员无法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预算和财务战略。而对内控制的成本会计,无论从知识储备还是业务拓展,都与资本市场脱节,这使得中国的会计大部分只能“闷死”。
“融资、管理和沟通是一个CFO最主要的三个工作。”被评为亚洲最佳CFO的亚信CFO韩颖曾这样点明要旨。很多财务人员因为自身能力不足,只能在财务经理位置上裹足不前。在这方面,成本会计出身的韩颖的职业经历很有启发意义。
另一方面,国内财务从业者的生存状况和制度环境并不理想。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市场供给不足,国内尚处于产品导向型时代,企业中最重要的是工程师;随后的90年代,市场饱和,需要推广,销售人员的地位骤然提升;现在国内企业也逐渐向资本导向型过渡,财务的重要性愈加突显,然而绝大部分国内企业管理理念仍然停留在上个世纪。
“财务人员没有地位,职能单一,被边缘化,是成本包袱。”这是国内大部分财务人员的共识。
如果没有一个理想的职业环境,财务人员该如何突破呢?
对于这个两难的棘手问题,中国铝业CFO陈基华用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来说明,“如果交给你一件事情,你做得很好,可是你不满足于此,就要请战新的任务,做一些扩展性的工作。这个时候领导都会考虑你提出来的想法,有了前面工作的基础,还有前次成功积累的信任,一般会将这个工作交由你做。做好了,明天你还可以说,还有这个边缘也可以扩展一下。第一天完成了,第二天做的更多了,三天以后你能做的领域就很大了。第一天你是科长,那么三天后一定是经理。”
为什么会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呢?当制度环境不完美的时候,成功的CFO都选择了“不抱怨”,从局部优化开始,从自身能力突破开始,才能破茧而出,最终幻化而登堂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