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财务管理 >> 资金管理 >> 正文

供应链金融的分析与警示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上图揭示了现在金融市场上所谓供应链金融的基本含义和构成。可以看到这种融资方式的效果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的集团性企业归集。最初的这个理念是由国外银行提起来,最初的意图也是很清楚,通过他们掌握的一些国际顶级客户,进一步延伸金融服务到国内的一些中小型企业,因为这些中小企业如果能够进入那些国际公司的法眼,成为他们的供应商或分销商,已经是相关领域的佼佼者,但他们的金融生存环境和商业价值未见得被足够开发,于是外资银行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较快的进一步辐射国内优秀的一些中小型企业,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争取更多国内大型的核心企业客户。基本上花旗,汇丰,渣打等银行都提供这样的融资服务。

  国内银行的追赶步伐也是相当快的,深发展,浦发,民生,工商银行等都提出了他们自己的供应链金融方案。但在实际操作阶段还有很多问题:

  1,国内集团企业的资金管理职能没有得到重视和明确,国家也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支持,此类集团资金的专业化的配置管理缺乏相应专业人才的打理,很多企业甚至搞不清资金管理部门和投资部门的区别,以至于资金的风险性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对于很多集团性金融方案没有相关的市场敏感或合理化管理制度,给集团性企业带来很多资金链上的危险。国内曾经倒下的几个大公司多多少少与他们的资金管理粗放化很有关系。

  2,信用环境复杂。国际上贸易还有国际信用证,国内的贸易反倒不能使用国内信用证,国内贸易很多的使用票据结算,曾经的票据满天飞使得央行一度对此措施严厉。但现在国内信用证的管理规范是97年公布的,10年没有过更新,各个银行间的人民币信用证缺乏可实行的模式通开通兑。

  3,物流环境的复杂和混乱。运输和仓储的规范缺乏标准,流通中的物权很难得到相应保证,于是银行很难做到对流程进行控制,使得风险管理无法得到无缝连接。等等。

  在实际操作中,国内的银行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10%-20%,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支持来开发业务。但现实的问题是,如果这家大企业用10家银行,每家银行都对他们进行类似授信支持的话,无形间这个核心企业的信用被扩大了100%-200%,企业是否能够应付如此巨大的信用增长?银行又如何监管如此巨大的增长风险?信息化程度还不够高的中国如何对海量的贸易单据进行审查和真实性评判?金融风险和道德风险交织在一起如何防范如何规避?

  当然,供应链金融还是有其特别的长处的,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拓展的方式,相比政府担保,行政命令,这样的金融产品通过对核心企业的风险控制,可以辐射性服务他们的上下游,在一个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可以帮助银行解决资金过于富裕的问题,善莫大焉。关键问题是要建立健全全国性的信用管理体制并完善交易环节的金融工具标准化制定工作。

上一页  [1] [2] 

Tags:供应链金融资金管理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