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家著名的商业杂志雇用一位记者为某大企业的CEO做一篇报道,该CEO在任几年,被认为管理得有声有色。记者提交了一篇捕捉到主人公管理风格精髓的文章,却被杂志社“枪毙”了,理由是文章不够刺激,不够煽情,尽管这个企业又创出本行业利润新高。
不久前,另一家大公司大张旗鼓地搞变革,公司内革新随处可见,到处是咨询顾问,大批员工被裁掉。那位CEO出现在所有的商业报刊中。突然他被辞退,原因是董事会认为公司此次转型失败。
回到过去5年、10年、20年或者更早,看看那时的商业杂志——都是关于苹果公司的约翰·斯库勒、运通公司的詹姆斯·罗宾逊、美国国防部的罗伯特·麦克拉玛拉等人的报道。他们是美国的管理英雄——但却只风靡一时。也许真正好的管理是平淡无奇的。那么除了这些所谓的“大师”,媒体也许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它们将企业的成功个人化了,将领导者神化了(在它们贬损这些领导者之前)。企业毕竟大而复杂,了解它到底发生了什么需要付出很大努力。假设这一切都是由大人物完成的则容易很多,也能编出更动听的故事。
![](/Management/UploadFiles_7470/200910/2009100808453577.jpg)
如果想验证上述看法,不妨想一想瑞士。瑞士这个国家管理得很好,没有大的政策变动。下一次遇到瑞士人时,你问问他们国家的首脑叫什么,如果他不知道,你也不必吃惊:这个国家的管理者共有7人,每年轮流坐庄管理国家。
喧哗管理
《公司再造》这本书在封面上大声疾呼:“忘掉你所知道的经营知识吧——它们大部分是错的!”确实如此。该书的作者们声称:“业务再造意味着舍弃200年来人们学会的大部分工业管理智慧。”他们似乎忘了,近100年前,亨利·福特和弗雷德里克·泰勒(姑且只提这两个人)就进行过“再造”业务。目前再造的新牌子是“它对于下一次工商业革命的意义就像劳动分工对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意义一样”。我们对此类管理刺激是否已经如此麻木,以致能将这种夸夸其谈视为正常?
管理领域不缺乏这种聒噪,这里我们举几个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例子:
全球化 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国际红十字会的管理者来自55个国家以上,总秘书长是加拿大人,三位副秘书长分别来自英国、瑞士及苏丹(曾有一位来自瑞士,不过他最近退休了)。据我所知,最全球化的公司也许算是荷兰皇家壳牌公司了,该公司绝大多数高层经理来自两个国家——几乎是我能想到的其他公司的两倍。但该公司和国际红十字会组织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业务遍及全球不等于拥有了全球化的思维模式。
那么,“全球化”是新事物吗?当然这是个新词,过去人们用的是别的叫法。在上个世纪初,胜家缝纫机公司(Singer Sewing Machine Company)的业务遍及全球,甚至包括非洲最遥远的一些区域,而今天所谓的全球公司几乎没有哪家能达到这个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