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陋的产品: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不少产品在市场上大旗展扬,亮点不断,企业一个个赚得盘满钵满。随着时间一长,一个个的问题如墙皮裂缝,质量问题层出不穷,假冒事件屡见不鲜,消费者受害案例时有发生。那么,产品的真正功效究竟在哪里呢?
如今的策划业是异军突起,产品不包装是不上市的,为了能上市,把产品都包装得面目全非。不少民营企业的耐心承受力极为有限,追求短平快,不惜把大量资金投入在在销售宣传上和推广模式上,市场上异常火爆,把消费者“忽悠”得真假难辨。
我不知道现在这市场上流行的一次性产品是否与民营企业的心态有关,是否反映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如一次性的皮鞋、一次性的皮包、大量的“三无”产品,包装贵于产品的月饼、送礼好看不中吃的保健品、虚高价格换名的药品、全中国都卖疯了的补肾壮阳、减肥产品等等。
民营企业为什么留不住人才呢?综上是一个原因,但是小子认为,民营企业对于人才的认识上和运用上的偏颇才是人才流失的关健!
重“人”,不重“才”:由于相关制度的不合理,在民营企业内对人才的随意性一直很强,首先老板对你的评价是来自于个人主观,遛须拍马之辈屡见不鲜,尤其是公司总部与分支机构之间,在出现市场问题时,老板不明事理,“近小人,远贤臣”的做法,让无数人才长叹不已。
对于人才的引用,就凭老板一句话,同样,对于人才的流放,老板也有“生死大权”,可惜,现在的众多的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参差不齐,个个对人才的期望期过高,都希望人才有“子房之才,诸葛之谋”,想来,张良不过一末班小吏,刘邦能敢重用之气度,孔明一介布衣,刘备怀三顾茅庐诚心之意。老板们自量,孰可知自己是刘邦、刘备乎?
用人交心,适才并举,才是经营之道。
画“圈”养“才”:民营企业的家族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在国外,家族企业的含义是指这个企业内有家族的股份或由某一指定的家族成员经营,在国内,家族的观念不仅仅是这样,更主要的是企业内不一定有家族股份,但一定要有多多少少的家族成员参与管理。虽说人员素质差点,但老板感觉心里坦实,人浮于事,在企业内形成各种派系,甚至分为老板派,老板夫人派互相争权夺势。
人才再好,你也是为老板找工,你不是公司的股东,可以参与经营,但不能决策经营,老板不愿意让人才成为公司的股东,也没有想到会把股份分与你。
可以公正的说,引入的各类人才,都是希望能借助企业这块平台,一展“屠龙之术”,在成就老板人生巅峰的时刻,自己的价值能得到实现。但在现实情况下,不少民营企业是画“圈”养“才”,给你严格政策,控制财权,人事权,给你区域,限你时间让你完成多少目标,达到,扭亏增盈的任务。你不是人才吗?做到了,就是,做不到,就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