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人力资源管理 >> 绩效考核 >> 正文

中国式绩效管理的六大致命伤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反馈机制不健全,难以奏响共鸣曲

  绩效管理之所以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简单考核,关键一环就在于它引入了双向沟通机制,注重考评结果的及时反馈,使员工由原来完全被动的角色变成了一个主动参与的角色,引起了员工心灵上的共鸣。而在国内的一些企业,绩效考核工作是暗箱操作的。在很多管理者看来,员工只需要知道自己的得分和名次就可以了,具体的算分过程是不能对他们泄漏的,甚至某些关键性的考核条目也是不对外公开的。也就是说,员工是无法确切地知晓自己是如何在“三六九等”中动态转换的,也无法切身体会绩效考核的价值究竟在哪里。长此以往,员工就会逐渐丧失参与绩效考核的热情与信心。

  在反馈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对于被评为优秀的员工来说,由于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哪些长处获得了上司的青睐,所以很难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相反还可能会弄巧成拙,朝错误的方向发展下去。对于被鉴定为不合格的员工来说,他们也弄不明白自己的不足在哪里,所以也很难修正自己的错误,获得技能的提升,最后要么在忿忿不平中离开企业,要么整日胡乱猜疑,无法正常开展工作。要知道,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是绩效管理的终极目标,绩效管理就是为员工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所服务的。试问,没有考核者与被考核的双向沟通与互动,技能改进将从何谈起?

  相关领导不支持,HR部门孤掌难鸣

  在绩效管理中,人力资源部确实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这绝不等于说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一个部门的事。其实,绩效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其执行不仅需要决策层的政策支持,还需要相关部门经理的通力合作。有些企业领导不仅不为人力资源部开展绩效管理工作开绿灯,相反却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障碍,甚至将自己的主观偏见强加给HR部门,使绩效管理过程演变成了“长官意志”的宣传过程。一些业务经理原本就看不起这帮舞文弄墨的消遥大仙,在绩效管理中更是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冷眼看HR部门唱独角戏。

  诚然,HR从业者要胜任自己的工作,需要熟悉各个部门的业务流程,但要把每个岗位的关键核心因素都剥离出来,恐怕还必须借助于相关部门负责人的大力协助不可。而且站在业务经理的角度来说,绩效管理也不是像他们所说的“纯粹给我添麻烦”。试想,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还不是提升员工的工作技能吗?员工的能力与岗位匹配了,受益最大的当然是部门领导。他们不仅会少花费很多心思用于指导员工开展工作,而且还会从公司的利润分配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因为大部分经理的奖金都是基于部门绩效的。

  相关措施不匹配,管理方案被迫流产

  绩效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实施的成效不仅取决于方法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更需要相关配套措施的有力支撑。概括地说,保障绩效管理系统有效运作的配套措施可分为战略层面、战术层面、执行层面三部分。它不仅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与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还需要完善的培训机制、监控机制、反馈机制与之相匹配。其中,考核人员的培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考核者的素质比考核方法本身更能决定考核结果的效度与可信度。另外,完善的监控体系也是避免绩效管理流于形式的必备措施,因为某些事情单靠当事人的自觉自律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相比绩效管理方案而言,中国企业的培训机制与监控机制更加薄弱,或者说执行能力不高是中国企业的通病。这主要是因为,方案的设计阶段投入的是设计者的脑细胞,老板当然不心疼;而方案的执行阶段注入的却是白花花的银子,企业老总就会担心资金打水瓢而不愿意慷慨解囊,尤其是在需要进行全员培训时领导更喜欢用“让我好好想想”来搪塞。最终,绩效管理方案被束之高阁,或者纯粹演变成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文字游戏。

  一言以蔽之,中国式绩效管理的致命之处在于忽视考评基础工作的建设与完善,有一种空中建高楼的冲动与幻想,但无论这种“空中楼阁”的外形设计得多么完美,也难逃墙倒房塌的夙命。所以,中国企业要真正提升绩效管理的水平,还是应该踏踏实实地先把基础工作做牢固的好。当然这也需要企业高层领导端正心态,不要把人力资源部逼得太急,否则必然是欲速则不达,劳民伤财不说,严重的还会葬送整个企业。

上一页  [1] [2] 

Tags:绩效考核绩效管理中国式管理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