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思考:
1. 纪晓岚与和珅代表管理者两种不同风格的下属,究竟是人际关系重要还是业务能力重要,考核的标准该如何界定?我觉得这是一种平衡的问题,只知道玩弄权术的人,历史证明是失败的,同样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人,也很难获得成功。
2. 这里单纯从考核结果来说,似乎和珅考绩优良,但历史对于和珅的评价比纪晓岚要差,为什么相差如此之大?和珅为什么在乾隆身边能获得赞许,这其中不能不佩服和珅的能力,现代管理学中人际关系的形成关键还在于这个组织文化,不同的组织文化对人际关系的需求与要求也不一样。所以,就当时来说“康乾盛世”已经达到了乾隆事业的顶峰,乾隆晚年可能更需要和珅这样马首是瞻的臣子。从当时的角度来说,和珅是抓住了乾隆的心理(也就是老板的心理),但等嘉庆上台时(新老板),组织文化(也可以说老板的文化)又变成另外一种,此时的和珅为什么被抓住把柄,也相信与乾隆对其的考核结果有关。
3. 既然谈到考核,免不了会提到诸多考核方法,但任何考核方法主要是根据当时的情况以及特定的条件而进行的,而不是迷信某一种考核方法。
当时因为饥荒,民不聊生,乾隆想通过考核中下层管理团队,来解决民怨民生问题。但殊不知乾隆没有看清当时的形势,朝中大部分都是和珅式的人物,采取360 度其实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反而会损害了纪晓岚这样忠心爱国的人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考核还不如不考核”。本人倒是认为如果这里面加入目标管理(即要解决饥荒问题)或许更好一点,同时成立考核委员会,主要由纪晓岚式的人物担任,负责监控落实过程考核,但考核不是万能钥匙,需要因时因人考虑,切忌没摸清情况就着手考核。
4. 其实乾隆到晚年还是很可悲的,很多事情都被蒙在鼓里,就像这次考核一样,最后饥荒依旧进行。如果他采取早年下江南的实地考察的形式,或许能收到更多一手资料,但是不是他不实地考察就不了解一手资料呢?答案是否定的,其实乾隆心理很清楚,也就是老板心理很清楚一切东西,不要随意去揣测老板的意图,不然老板就不是老板了。关键是在乾隆(老板)当时怎么想的?所以,我这里大胆断定乾隆最后成为孤家寡人是其自己自欺欺人的一种表现。
5. 回到最后一句话:“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又怎么能很武断地说他们两个谁更合适管理呢?”确实在很多企业都存在和珅、纪晓岚式的人物,但他们谁更适合管理呢?本人认为,纪晓岚也好,和珅也好,都是臣子,也就是说不能超越主子的权限,不能功高盖主,这是底线(也是潜规则),剩下的都好说。其次,为什么不能既做纪晓岚,又做和珅呢?其实晚年纪晓岚也在学习和珅,和珅也在研究纪晓岚;说明他们都在对方找到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但纪晓岚终究成不了和珅,和珅也不愿意成为纪晓岚,说明内心他们是排斥的。但这给予我们职场中人又是一警示,职场中要重视两种风格的存在,兼两者之长、舍两者之短,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更好地在组织中发出耀眼的光芒。
以上是本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望大家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