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文学形象,他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已经超越了文学作品本身,成了一个著名的“神”。如果说《西游记》的主题是对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历程的描述,还不如说是孙悟空的个人成长史更确切。《西游记》详细地叙述了孙悟空从一个小小石猴成长为斗战胜佛的全过程。在孙悟空的这一成长过程中,有一种东西贯穿始终,正是这种东西激励着孙悟空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这种东西就是“目标”。孙悟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每走一步都要为自己设定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并能够为实现自己的这一目标不懈地努力。随着目标的不断提升,孙悟空也就一步步走向了成功,最后终于成佛。
孙悟空是一天生石猴,虽天赋异禀,然从其出生开始,终日混迹于群猴之中,嬉戏于山川林木之间,与他猴无异。水帘洞给他提供了一个超越他猴的绝好机会。当大家议定,谁如果进得去、出得来,大家就拜他为王的时候,孙悟空为自己确立了第一个奋斗目标,那就是成为“众猴之王”。当然,探访水帘洞是有一定风险的,需要相当的本领和勇气。为了抓住时机,在群猴中脱颖而出,孙悟空毅然而决然地冲进了水帘洞。
孙悟空探访水帘洞的成功使群猴欣喜若狂,大家进得洞来抢盘夺碗的时候,孙悟空已端坐于石凳之上,准备称王。对于众猴来说,孙悟空的本领、勇气以及机智的确大大超越于他们之上,对他的称王自然心服口服。于是,孙悟空为自己确立的第一个目标顺利实现了。
孙悟空顺利地实现了自己成为群猴之王的目标后,终日带领众猴,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假如此时的孙悟空满足于与群猴日日欢会于仙山福地、古洞神州,其最终归宿充其量是老死于猴王之位,甚至没等老死即被新的猴王取代。当然,孙悟空并没有满足,他为自己设定了新的目标,那就是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学一个不老长生。新的目标确定之后,孙悟空义无反顾,彻底抛开了舒适、自在的生活环境,独自走上了拜师学艺之路。
孙悟空志向明确,十数年的艰难险阻未能改变他的学道之心。最后终于走进了斜月三星洞,成了菩提祖师的座下弟子。已经成为菩提祖师弟子的孙悟空,其学习目的依然是明确的。他千里迢迢,历经千辛万苦来到斜月三星洞,目的是学习道法以摆脱轮回。所以在其修完基本课程,开始学习专业课时,老师菩提祖师为其推荐了 “述”、“流”、“静”、“动”几个专业,悟空都因它们不能使自己摆脱轮回,获得长生而拒学。而作为老师的菩提祖师也的确做到了因材施教,终于为悟空开了小灶,悟空学有所成。
孙悟空学道成功,重归花果山,利用所学本领平了来犯之敌,服了各洞妖魔,成了统领七十二洞的大王。之后,闹龙宫得金箍棒、闯地府消生死簿。一时间名声大震,并为天庭所关注。
玉帝采纳太白长庚星的建议,招安孙悟空,希化敌为友,为己所用。于是孙悟空上任御马监,官封弼马温。这是孙悟空第一份正式工作。刚参加工作的孙悟空在弼马温任上尽心尽责,成绩突出,此时若有上司及时识得,给与提拔,孙悟空不至于辞职而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不但没人肯定孙悟空的工作,甚至连最起码的尊重都得不到。这与孙悟空自己的目标是相距甚远的。于是毅然返回花果山,挑起了“齐天大圣”的大旗。“齐天大圣”就是孙悟空下一个奋斗目标。
悟空反下天庭,玉帝派人降伏,不成。便再次招安孙悟空,以齐天大圣之名,实授蟠桃园代管之职。这次结果更糟,一者这一职位本身不适合孙悟空,再者齐天大圣依然是徒有虚名。因再次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孙悟空终于发怒并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孙悟空大闹天宫事件发生了。
对于一般人来说,从一个小小石猴成为天界诸神中的一名,不管职位高低,应该很满足了。可孙悟空不满足,以大闹天宫证明自己的能力,这是对天庭对其不公平待遇的有力抗争。虽然最终被压在了五行山下,但其不屈不挠的坚忍精神依然是不可磨灭的。
五行山下500年的岁月也没有磨灭孙悟空的精神和勇气。当其受观音菩萨点化,得遇唐三藏的时候,他身上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爱憎分明的品格再次爆发出巨大的威力。为了完成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这一艰巨任务,他与同事披荆斩棘、降妖伏魔,最后终获成功。孙悟空也完成了自己由一个小小石猴成长为斗战胜佛的全过程。
孙悟空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并具备为实现这一目标努力拼搏的精神和勇气。当摆在自己前面的目标不断提升的时候,自己也在不断的成长。一个人的发展是这样,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发展也是这样。
当然,在孙悟空的个人成长历程中,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这些支持与帮助其实都是基于对悟空优秀品格的肯定。包括曾与悟空有过节的那些天神们,最后都成了悟空实现自己奋斗目标的有力支持者。悟空第一次与唐僧分手,来到东海龙王处,龙王借机用“圯桥三进履”的故事提醒悟空,要想修成正果,必须勤劳、受教诲、尊约束。如只图快活就会误了前程。正是大家发自内心的支持与帮助以及悟空个人的不懈努力,使悟空最终走上了成功之路。
我对孙悟空成长之路的最大感触就是:目标重要,目标在任何时候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