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我国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时候,作为基础产业的大多数中国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却显得异常缓慢。如何以信息化为手段改造我国传统的煤炭工业企业,促使它们实现管理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达到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目的,是摆在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道。笔者通过在煤炭行业的亲身体验与其他行业的对比分析,找到了制约我国大多数煤炭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若干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金问题。从历史积累看,处于基础产业的我国煤炭行业长期受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真正进入市场经济的时间较晚,“三年扭亏脱困”政策的出台,煤炭企业是无私奉献,这时大多数煤炭企业已是囊中羞涩。而真正进入市场经济之后,煤炭市场在经历了1999年前后几年的持续疲软状态之后,煤市一直处于低弥走势。当时,煤炭企业的收入仅仅能够维持简单的继续生产,“三角债”的持续存在,企业的流动资金大量沉淀在了应收账款之中,职工的工资尚且拖欠,别说没钱,就是有了钱,每年安排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也是微乎其微,极其有限的。对于整个信息化工程建设来说也不过是杯水车薪,不足挂齿。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成了制约我国大多数煤炭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最大的障碍。
二是思想认识的问题。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煤炭企业在企业信息化方面(如办公自动化、自动控制等)的投入,由于受当时技术水平、缺乏合理的规划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收效甚微。长期以来,在大多数煤炭企业领导人的心目中已经形成了信息化只不过是大把花钱、装饰门面的东西。由于煤炭企业的特殊性,使用人员多,属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基础产业,地下作业,是高危行业,通常大多数企业领导人把主要精力用于安全和生产,认为安全上不出事,多出煤企业就有效益,缺乏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信息化,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国内煤炭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成功案例参考,二是对信息化涉及的各种技术和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
大多数煤炭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过程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有效结合。信息化不可能在机制落后、装备陈旧、管理粗放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信息化不仅需要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更需要观念更新,只有打破传统的僵化的思想和做法,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引入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运用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彻底改头换面,才能构造全新的企业。大多数煤炭企业领导人普遍认为,只要买了计算机、建了网络,把日常工作简单搬上计算机就是企业信息化了。没有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的过程就是体制与观念变革的过程,是企业彻底改头换面重新架构的过程,是企业全体员工参与的“洗脑”工程。要学习和领悟信息化所蕴涵先进的管理思想,真正提高企业内部各个环节对信息化代表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的认识,达成共识,才能加强企业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企业与客户、供应商、信息化软件开发商和管理咨询公司之间的沟通和协作,通过业务流程的重组和快速实施,达到合理配置企业内部资源,实现基础数据积累,实现管理前移、事前科学预算,事中自动控制、能动调节,事后客观公正分析评价的目的,才能真正把企业的信息化工作做好。
三是需求分析问题。由于煤炭企业缺少资金,做任何事情在钱的问题上都斤斤计较,应该说总想花小钱办大事,这种勤俭节约的作风固然是需要,但对于信息化建设这样的系统工程太吝啬反而不好。一方面,自身往往缺乏系统分析方面的人才和知识。到目前为止,有些单位甚至大多数单位还不能详细描述用信息化这种先进的工具能干什么,到底通过信息化能为企业带来什么,只能任由软件供应商的摆布,同时这也给后期的项目验收带来了难度。另一方面,承担项目调研、实施的软件公司,由于拿到的钱少,往往走马观花,不能深入企业内部做详细调研,根本不知道企业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找不到IT的支撑点和机会点,往往给企业开出的是通用处方,实施的是标准流程,在他们看来,反正中国的煤炭企业大同小异,基本差不多,在给企业提交的解决方案中,企业个性化的管理需求避而不谈或含糊其词。往往是项目实施是到中途,遇到企业个性化的关键问题软件无法完成,软件二次研发的代价又较大,企业和软件供应商都不愿做出牺牲,最终导致项目中途流产,或者是双方谈妥,避开这些一时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放弃应该实现的功能,匆忙完成项目验收,往往是劳民伤财,应用效果很不理想。绝大多数煤炭企业由于手头紧,在搞信息化建设上项目时,根本不可能去请咨询公司和找项目监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