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C,条码技术。大量的数据采集和录入如果没有BC将不可想象,这些简单化的工作正因为太多居然变成了商品交换的瓶颈问题。BC技术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在ECR、QR、CE、AR、ACEP等管理中都会用到BC,可以说BC是实现POS系统、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技术基础。扫描技术是条码的自动识别技术,一个加密,一个解密。
2. RF,射频技术。在物流的过程中,采集数据经常要考虑不断变化的情况,也就是如何移动采集数据,并同步传输回调度中心,RF技术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RF设备由一个扫描器、一个小型计算机(带有显示器和键盘)组成。由扫描器取得数据,传回主机,或通过大功率发射器,发给卫星,远离传输给各个相关部门。
3. GIS,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解决运输路线的问题,其显示范围大洲际地区,小至街区,根据车辆的情况,可以集成最短路径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和设施定位模型,解决物流过程中的很多实际问题,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
4. GPS,全球定位系统。主要对陆海空的的运输工具进行追踪、定位,掌控运输工具的系统。它可以随时根据车型、车号等检索到要找的车辆,了解其位置,随时进行运力调控。
三.供应链的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集约化、高度协作化都需要MRP、ERP、SCM、CRM等大型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
1. ERP系统的出现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过程:
40年代: 计算机系统还没出现,为解决库存控制问题,人们提出了订货点法;
60年代的时段式MRP:随着计算机系统的发展,使得短时间内对大量数据的复杂运算成为可能,人们为解决订货点法的缺陷,提出了MRP (物料需求计划)理论;
70年代的闭环MRP: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及计算机系统的进一步普及,MRP也得到了发展,为解决采购、库存、生产、销售的管理, 提出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以及采购作业计划理论;
80年代的MRPⅡ: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信息得到充分共享,MRP的各子系统也得到了统一,形成了一个集采购、库存、生产、销售、财务、工程技术等为一体的子系统,提出了MRPⅡ理论;
90年代的ERP: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企业竞争空间与范围的进一步扩大,80年代MRPⅡ主要面向企业内部资源计划管理的思想逐步发展为怎样有效利用和管理整体资源的管理思想,ERP随之产生,它强调供应链的管理。除了传统MRPⅡ系统的制造、财务、销售等功能外,还增加了分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输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决策支持等功能;支持集团化、跨地区、跨国界运行,其主要宗旨就是将企业各方面的资源充分调配和平衡,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方位地发挥足够的能力,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它不仅可用于生产企业的管理,而且在许多非生产,公益事业的企业也可导入ERP系统进行资源计划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