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中国则相反,不是代表它的整体,所以在公司很难获取一个构思的财务数据,因此我们经过反复的思考,我们的方法参考了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的品牌评估理论,参照了著名品牌公司的实践方法,结合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我们决定用第二种方法和第三种方法的结合,主要是用第二种方法去测算和调查市场议价能力,第三种方法里面我们主要是提取了企业规模的数据,利润的数据很难获得。所以用两种方法来进行品牌评估方法。
当然我们也知道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法,拿出来的数据也一定是相对的,我们参照对比了一下目前国内已经有了公司的做法,我认为我们的方法会更全面,更科学,更严谨,而且我们看了一下其他人家评估中国市场品牌的方法,我们觉得有一个问题,我们很难把各种品牌的评估方法混在一起谈,这次包括我们在做消费者品牌调研的时候,我们都发现其实很难找到比如说我们做了商业类品牌的摸底调查,根据消费者信息对策程度来分,有种一看就很明白了,它的衣服摸一下好坏,但是矿泉水拿一瓶来回去喝了都不知道里面的各种元素是多少,中间还有手机一类的,商业类品牌我们做了预调查,我们看一下消费者评估的因子是否一样,我们发现同样是消费者,也很难用公共的因子来评估,更不用像消费品、工业品和服务品牌的背后插枝,所以这次我们不敢评全部的品牌,只敢做消费者品牌,而且做了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调查,做了服务公司的品牌调查。
我们经过反复的思考,我们得出来的,消费品品牌的计算公式是这样的,首先是品牌溢价率×该品牌中国市场销售收入×品牌价值可持续因子×折现因子。
而中国的好多品牌评估包括有些国外的品牌资产评估公司,进中国来,它来评估中国的品牌的价值,都没有把这两个品牌放在一起。尤其是有些国外的评估机构进了中国来了以后,有一个比较有名的机构,把北京大学,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然后跟消费品品牌,服务品品牌全部放在一起评估,用了一个公司,这个恐怕是不够严谨跟准确的。但我们是把所有的品牌,只要你进入中国市场,我们基于消费者对你这个品牌溢价的能力,根据你在中国上的销售收入,先算出来一个基本的价值。
根据我们做的前期的研究,以及我们调查问卷里面,计算出来消费者对这个品牌强度的认识,做一个调整系数,以及这个品牌,它可以带来的按照平均利率带来的折现在德国因素考虑在这个里面。举个例子比如说,今天有五家企业,它同时到今天为止,历史上五家企业,同时到今天为止再也不对品牌进行投入了,不做幼br /> ?告宣传,这五家品牌,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强度是不一样的,现在品牌不投入了以后,还会在市场有经济力,比较强的品牌延续比较长,比较弱的品牌明年就没有生意了,这个时候品牌的强度不一样了,我们根据学术文献,根据中国的情况根据我们的调研,我们算出来一个品牌的强度因子,根据各个年限,算出来这个折现因子,得出一个品牌的价值,当然我们也不敢说,我们这个方法绝对正确,或者数据一点毛病都没有,因为从理论上来讲,对于一个跨行业和多品牌的公司来说,我们把每一种品种的溢价率都上来了,比如三星在中国所有的品种,我们都要去问消费者你对三星的手机,你对三星的彩电,你愿意支付的溢价率是多少,然后再乘上每一个品类你在中国的销售收入,我才能得出三星的品牌价值。
事实上我们今年没有做得这么细,这个工作量太大了,三星我们测算了五个品类,海尔测算了五个品类,这测出来相差不大,我们今年基本上没有去考虑这么些,另外在销售收入里面,我们应该要剔出掉你全球销售的不因为我们放在中国市场上评价,第一年我们找到的数据,也许可能并不是那么全面,但是我们已经尽自己的所能,在市场上在公共的信息里面,寻找一个企业的数据,而且如果有两三年数据的话,我们理论上应该把三年数据平均起来除以三个,这样避免一个企业品牌波动。但是客观上讲,我们第一年做的时候,有些数据并不见得搜寻那么全面,但是我们想总是这样去做,比不做好。这个品牌的发起机构,主要是中国品牌研究室,这我们正在组建的一个室,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香港大学中国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尤其是谢贵枝教授在理论方法上给我们提供好的指导,担任这个主要任务是北京商业评论部,因为这个数据量太大,从严格意义上讲,我们不敢说非常具有学术性的东西,但是它是一个我们相对的学术的评估方法。项目的实施过程,牵涉到了六位教授和专家,14位专门的研究人员,我们动用了44位大学生,在暑假期间替我们奔赴全国32各城市做问卷调查,我们收回了5万6千523分问卷,涉及了30个行业的240个品牌,以及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各个地区不同的消费者的行为和形态,把这个问卷要收回来都是一个很艰难的任务,所以我们想过,用电话调查,但是用电话调查的数据量太小,而且电话调查现在调查到的人群都是在家里,它不怎么消费的,所以这个数据会有偏差,我们还选过,我们是不是在北京的火车站我们简单一点,我们看要调西北的,我们火车站飞机场去西北的人调查,这个不太严谨,最后我们组织了一个庞大的调查队伍,到全国各个城市去做街头拦截,这个相当困难的,我们有规定必须在写字楼,商场,住宅区等等,为了使消费者能够积极地填问卷还要给礼品。所以表示说我们这个过程非常严谨,应该是难度很大的,拿了4万多个样本回来,我们对这些研究人员由我们北大的教授专门进行过两次系统的培训,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我们不是特别满意,明年我们会做得更好,虽然做了两次培训,调查中间还是有一些不是太满意的地方,问卷设计牵涉到80个版本,因为240个品牌,把它整个都搭配到不同的城市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