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行业正受到美国和中国的主导;前者是现今的超级大国,后者是未来的超级大国。但左右高端产品制造商和零售商行为的,并非只是美元疲软和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强的购买力。
西班牙和瑞典这两个小得多的国家,也借助其知名品牌的活力发挥着微妙的影响:Zara和Hennes Mauritz (H&M)这两家服装零售商价格不高,但时尚优雅。
首先,还是让我们来看超级大国。就现代奢侈品制造商的典型产品,即昂贵手袋、手表、衣裙和其它种种奢侈品的交易而言,近期美国市场既发挥了支持作用,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喝咖啡喝出心脏病?
美国对奢侈品需求旺盛,正好抵消了欧洲大陆经济低迷的影响。然而,美国的部分奢侈品销量,本应属于欧元区,因为美国游客宁愿在本国度假,也不愿“冒险”去欧洲:他们在巴黎街边的咖啡馆把一杯咖啡的价钱转换成美元的时候,有可能会心脏病发作。
著名珠宝制造商卡地亚国际集团(Cartier)总裁博尔纳•佛纳斯(Bernard Fornas)说,这是导致近期欧洲的吸引力不如美国、亚洲和中东的因素之一。当然,法德两国的失业率高得令人担忧,消费者购买力不强,但只是问题的一部分。
佛纳斯先生说:“原因还在于欧洲接待的游客量根本不够。”美国人不愿意“把钱花在他们能以更低价格在本国买到的商品上”。
美元相对于欧元疲软的整体影响相当严重,许多欧洲公司从美国市场得到的利润因此降低。
销往美国的出口产品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负面影响。但制造商在提价时必须小心把握涨幅,以免消费者转向价格更低的替代品。
在地球的另一边,随着中国人财富的日益增长,“消费殿堂”越开越多,中国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以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的上海新店为例,其法国母公司路易•威登-轩尼斯集团(LVMH)不少人对此议论纷纷。路易•威登初进上海时,规模不大,只在一家宾馆的地下室里小试牛刀,而现在的新店耀眼炫目。相比许多设在更为老牌的商业区的路易•威登专卖店,这家出售该品牌新款珠宝首饰的新店,能让顾客享受更为全面的购物体验。
去年,法国奢侈品和零售业巨头PPR集团的子公司古奇(Gucci)做出雄心勃勃的经营预测,其中对中国市场充满乐观。该公司从联合利华(Unilever)引进的首席执行官罗伯特•波莱(Robert Polet)说,古奇核心品牌的规模要在7年里翻一番。
中国市场的关键问题
但是,人们看法不一的是:这些主要来自西方的奢侈品集团,应以怎样的速度拓展中国市场。
穆尼尔•马法利(Mounir Moufarrige)是奢侈品行业的老将。眼下,他是两大贵族品牌的首席执行官:起源于19世纪的沃斯时装店(Worth)和Goyard行李箱制造商。
马法利先生说,中国和印度的“人口统计数据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但他也表示,那些暂时静观其变,而非马上着手开拓市场的人,能获取最大胜利。
他说:“我认为,市场何时开始变得有意义,与这种意义何时发展成为实实在在的盈利,两者还是有一段间隔的。我们距离第二个阶段还有五年。”
江诗丹顿(Vacheron Constantin)首席执行官普洛许(Claude-Daniel Proellochs)说,“我认为中国人很高雅,他们有着深厚的文明。我们相信,这样的民族是不会希望我们到他们的家门口挑挑拣拣,夺走什么东西的。”江诗丹顿是具有250年历史的瑞士制表商,与卡地亚同属瑞士钟表集团历峰(Richemont)。
西方奢侈品集团正在中国开设的许多专卖店都“相当漂亮”。但普洛许先生提醒说:“你不能忘记的一点是,我们面对的每个顾客都不一样。对我而言,人际关系比我们的手表更重要。”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3月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主题是五家上市的奢侈品集团未来10年的增长前景。这些集团是:宝嘉丽(Bulgari)、巴宝莉(Burberry)、爱玛仕(Hermès)、历峰(Richemont)和斯沃琪(Swatch)。
就这些公司的增长前景而言,该报告承认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指出:“我们认为,奢侈品行业已实现全球化,接下来,最重要的商机来自中国消费者(或者作为游客,或者在中国大陆市场),最终还会来自东欧消费者。”
摩根士丹利预测,这五大奢侈品集团在2004年和2014年间,每股收益的年平均复合增长率将达7.7%,增幅颇为诱人。
但摩根士丹利对Zara的母公司Inditex集团和H&M集团同期每股收益年均增长率的预测分别为10.9%和11.7%。相比之下,7.7%的年均增幅就逊色多了。
摩根士丹利表示,“投资于爱玛仕还是H&M,的确是个正当的问题,但人们对此很少辩论”。这份研究报告总结说,相比更高端市场的竞争对手,Inditex和H&M在未来10年将有更多店面拓展机遇。而且,这两家零售商的股价,理应超出上述五大奢侈品集团。
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报告有一定局限,因为它并未将LVMH或古奇纳入研究对象。由于一场引人注目的法庭纠纷,该银行暂停了对LVMH的研究。
“可抛弃的时尚产品”
然而,摩根士丹利和其他观察家都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可抛弃的时尚产品”与“永恒奢侈品”之间的关系,既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模糊。首先,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常常是类似的:有钱的消费者往往喜欢买Zara的上装,配迪奥(Dior)的长裤。设计师也可能如法炮制:H&M最近与时尚大师卡尔•拉格菲尔德(Karl Lagerfeld)联手,并从中获利。
赛勒斯•吉乐(Cyrus Jilla)是Bain管理咨询公司消费品业务部门的负责人。他说,Zara、H&M和其它精明的零售商“很可能已经开始抢走老牌奢侈品集团的部分生意了”。虽然他认为现阶段的财务影响还不大,但“这正促使那些奢侈品集团酝酿新的经营模式”。
例如,根据Bain为《金融时报》所做的调查,Zara在一年之内,能让顾客平均光顾17次。其结果是,Coach、埃斯普利特(Esprit)、杰尼亚(Zegna)和迪奥等同类品牌,都努力增加店内商品的品种和更换频率,以提高顾客的回头率。
任命波莱先生为古奇的首席执行官,进一步证明奢侈品行业越来越愿意吸收主流消费品行业的经验,无论是来自联合利华还是H&M。波莱先生呼吁“少些揣测,多些科学依据”,并迅速作出承诺:古奇将在调研消费者购物模式方面做更多工作。
对古奇和其它向外寻求经营创意的奢侈品公司而言,难就难在如何确保创新的火花在此过程中常燃不熄。
从地理分布上看,如今奢侈品行业受到的各种影响,似乎比乍看之下更为多元化。但是,有一点肯定会让任何国家的消费者失去购买欲望,那就是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