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原以为借着奥运盛世的举行,汽车制造行业可以短暂的轻松一下。可就是一些合资车型的大范围降价,造成了行业的突起波澜。虽然造成可降价的原因很多,但能选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推到车价多米诺骨牌,的确有很多令人费解、但必须求解的地方存在!
围绕着多种多样的汽车降价问题,既有人们知道的大幅度库存积压、又有反垄断法实施的合理压力,同样的现实竞争也是不可忽略的问题。这表面看起来,已经到了非降价不可的程度,但由于现实的生产中各个企业所面临原材料涨价巨大问题以及由于燃油猛涨所带来的一系列阻碍,自然降价问题也就显得不是那么正常了。其实,涨价与降价本身是企业应对市场营销再自然不过的事,只是由于哪些需要涨、哪些需要降给整个市场造成了很大模糊性,以至于该涨得难以从容涨价、而该奖的又降不下来,造成现在的状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虽然说定价是企业在制造上的机密问题,但仍有一种无形的标准存在。无论是具体成本核算、还是供应商环节的价格链问题,都难以确切的了解到汽车产品的终极价格。但国际相关通行的参照标准以及其它主流市场的价格问题,又都能使人们对车型有这样那样的第一价格印象。如国际上流行的单一价格利润、老车型的降价规律,都可以作为行业判断其是否该降与是否该涨的依据。不客气的讲,一旦一辆新车被消费者开回家就要折旧一两万的话,这样的车型如果不属于该降范畴、恐怕于情于理都难说通。
从国际上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价格问题上看,尽管谁都希望自身的品牌在保值上能做的更好,但由于技术、时尚以及竞争比较是随时间可发生变化的。所以,任何产品都会在这些成本因素发生变化的时候,使车价要随之产生转变。这同样也受到包括大规模生产、研发投入收回等合理现象的影响。如果以上理由都成立的话,单车价格不能随时间的变化降价、才属于不正常现象。相应的汽车保值与合理涨价问题,也是与无形的价格标准息息相关的。如对于近期所推出的全新产品、公认的高成本生产等,其实也都是汽车企业需要一定时间内维系价格的关键。可能正是由于国内市场一开始就在很多环节上将车价不分青黄皂白的推得虚高,不但许多品牌间的高低概念模糊、就连很多该保值的产品也被这个模糊弄得无所适从!这不但令很多车厂人士埋怨好车卖不出好价值、而消费者就更不容易在市场走马观花中,区别那些车更适合自身的消费了。
如果要想使产品价格尽快的明晰、明确起来,各种主客观标准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客观标准,自然是人们公认的质量、品牌影响力以及顺应时尚消费能力等硬性指标;而相应的主观标准,更多的应该是把握在消费者手中的,如对新车型的宽容其、对现实车型综合使用的具体判断等等,都是消费者应具备的一把标尺。可能就是由于现在的车市不容易知道哪家的品牌更好、往往在买车时还要通过友人的推荐,这就往往会造成品牌消费难已建立起良性循环。
包括这次日、德车系的大幅度降价,是否应该属于合理的降价范畴,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它既不应该与年初的自主企业涨价联系在一起、也不应等同于很多强势品牌的保值混为一谈。无论是从车新的创新层面、还是顺应国内市场的成本比较方面,都应该成为他们必须要调整价格的依据。甚至可以说,如果在短时间内一些企业的进口车型或是与欧美市场配比不同的车型,再不能调到一个国内消费者满意的价格,那么,涉及到价格问题是小、涉及到品牌的诚信问题可就大了。
对相应的国内企业、特别是自主企业而言,从综合层面上不受这些降价影响才是最主要的。现在,国内企业要想不受外来产品降价影响的关键,是应该做出很诚恳姿态来面对的。既要通过自身优势抓住消费者、又要在竞争力不大的领域突出自己的优势以及最大限度的争取政策以及消费者的帮助,这才不失为自主企业求生存的根本办法。在寻求政策保障方面,如何争取有效的制止小排量车下滑、争取抑制大排量车在消费环节的扩大化,都是自主企业可联合寻求帮助的重要策略;在消费者层面的寻求帮助问题,应该说诚信与企业回报就是最主要的相互粘结剂。如果自主企业能在这些方面做好文章、并赢得消费者的信任的话,来自外方的价格战冲击,也就自然变得无足轻重了。
现在的价格问题,是越演越烈、还是最大限度的回归车价自然,谁都难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只是作为消费者更需要在车价雾里看花的过程中,更多的培养自身的理性判断与分析能力,才能在价格的不确定情况下有自己的合理消费主见。这样,国内市场也才能最大程度的走到合理的轨迹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