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创造奢侈品牌的时机来了吗?
很显然,中国奢侈品牌的出现首先要依赖于中国的经济成功。从更深的角度,中国奢侈品牌在全球市场上出现及流行,必须有强大经济实力支持下的中国文化做背书。因为在席卷全球的新奢侈主义风潮下,决定奢侈品命运的表象是金钱,而深层背景仍然是文化心理认同。
在这个意义上,目前讨论中国企业出品奢侈品的时机是否成熟,事实上是一个伪命题。因为问题的本质已然不是时机的问题,亦不是方式与方法问题,而是我们如何构建“中国范式”的奢侈品牌文化。
站在历史的高度看,早在公元五、六世纪,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在欧洲绝对是典型的奢侈品,而这些奢侈品背后正是强大无比的中国东方文化,“ 堂堂中华天下来朝”,奢侈品不过是不同文化碰撞之余的副产品,事实上,中国奢侈品的异国之旅,经历了传说、贸易、掠夺与逃逸的历史过程。
现在,外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想像,主要来自不同国家的唐人街所浓缩的那些生动标本,它包含了从周易、禅宗、八卦、风水、中药、功夫、京剧、书法到舞狮舞龙这样一整套传统生活方式的道具和仪轨,雅俗精粗无所不包。同时中国文化在西方国家仍然相当边缘化,充斥着西方式的猎奇、想像和假设。
在这种背景下,很难想像会有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中国产品,得到全球化下的奢侈品符号意义认同——反观目前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大潮,被消费的真正主体,其实是西方上流社会文化象征符号。
在此现状下生产的中国奢侈品,往往陷入了巨大的品牌文化困惑中。
以近几年把民族元素煽乎得热热闹闹的上海滩(Shanghai Tang)为例,这个已在时尚之都纽约、伦敦、巴黎、日本等地开设了近20家专卖店的中国本土高端品牌,在被瑞士历峰集团(Richemont)收购之后,便极力撇清与“本土”的关系,不厌其烦地向所有中国人宣传:我们是成功运用了中国元素的世界奢侈品牌。Shanghai Tang最初在香港人邓永锵手中卖的是真正的“土”货——包括东方服装象征的旗袍、毛主席头像和“文革”时期的蓝布衫等,这一时期的“Shanghai Tang”有着鲜明的东方文化符号意义,这亦令其迅速声名鹊起。而被历峰集团注入了国际营销的概念和设计之后,Shanghai Tang这一品牌开始显得不伦不类,说到底它已经是一个穿着唐装的外国人。
而“夏姿”似乎是一个例外。2005年在中国时尚之都上海,台湾品牌夏姿·陈悄悄进驻上海外滩9号,整个拿下了古色古香的轮船招商总局大楼,这曾经是上海时尚圈的一件盛事。“夏姿”这个看上去非常中国化的名字,据称寓意为“华夏新姿”。它采用仿中国古典提花布、绳股绣、织锦缎、双色缎,结合手绘、蕾丝、绣花、水晶装饰、毛料与斜纹绸,以较为宽松的H箱型线条和维多利亚式合身与中国服装线条为主要轮廓,被国外媒体形容为《危险关系》与《花样年华》的结合体。这个1978年在台湾创立的高级时装品牌,曾被伦敦《金融时报》评为2004年度热门时尚品牌之一,并在巴黎等地设有专卖店。它最负盛名的服装竟然是棉袄,并且采用的还是鲜艳惹眼的红色调,颇有财神降临、大发利市之意味。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个令时尚人士大惊失色的产品,竟然在全球华人和不少外国人中深受青睐,尤其在台湾本土,一些名人政要的太太们,到了非夏姿·陈不穿的地步。但这个纯粹中国象征的奢侈时装品牌,其本质上不过是满足了西方社会的东方式“好奇”,同西方主流文化认同的奢侈品,似乎还有一些距离。
随着中国经济崛起,西方主流社会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存在着极其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伴随着经济力量的介入,中国文化强烈冲击着西方主流文化,西方社会从“猎奇、想像和假设”中清醒过来,不少人内心中隐隐约约开始认同中国文化,较为典型的是佛学和禅学在西方时尚人士中的流行;而另一方面,西方社会又深深表现出对中国发展的恐惧,被政治化后的中国文化,仍充满着对于红色中国的政治想像,它包含了所谓的“文革”记忆,伴随着人性压制论的人权叙事和民主叙事,掺和了对共产主义的敌意与对于东方君主制传统的无奈,再恶意地结合西方文化中由来已久的“黄祸”的观念,从而形成了对中国文化的“妖魔化”。在这样的文化前提下,中国企业突破西方主流文化影响,去建立一个奢侈品品牌的努力,往往极容易被政治力量所消解,被扼杀在“谣言与偏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