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临近“两会”。每年这个时候,就响起了提名牡丹为国花的呼声。已记不清这是多少次提议了。国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如同“国旗”、“国徽”、“国歌”,是一个国家的代表和象征!当然,是不是定牡丹为国花?何时定为国花?那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事。惊叹的是:牡丹何以得到千百宠爱、万众景仰?又想,倘若哪一品牌受到如此恩宠,岂不独傲天下!
牡丹是什么?
李保光在《国花大典》中记述:“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
以上文字提供了如下几个重要信息:一、牡丹是中国固有的,别国没有,具有排他性;二、数千年前就被人认知,“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三、牡丹是香艳绝美的;四、具有观赏、药用等多方面的价值。
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点,牡丹是独特的。而对于她的香艳绝美,唐·舒元兴在《牡丹赋》中将其誉为“花品第一”:我案花品,此花第一。脱落群类,独占春日……玫瑰羞死,芍药自失,夭桃敛迹,秾李惭出……皆其先,敢怀愤嫉!
独特和第一,奠定了其候选国花的坚实基础。
加之其“出道”早,数千年前就被人认知,知名度高。同时,牡丹还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从录入《诗经》进入诗歌;记入《神农本草经》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进入艺术领域;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涵盖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成为“文化全息”现象(李保光《国花大典》)。自此,牡丹具有了浓郁的人文气息。而浓郁的人文气息和广泛的人脉基础进一步丰富了牡丹的内涵,提升了牡丹的竞争力。
然而,仅仅这些还不足于让牡丹“炫”到令人痴狂的地步。真正让牡丹集千百宠爱于一身要得益于骚人墨客的讴歌。
“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唐朝徐凝不惜诋毁玫瑰来赞美牡丹超群芳。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化浓”,“一枝红艳露凝香”,“名花倾国两相欢”。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牡丹与杨贵妃的互喻实现了国色与天香的联结。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则以记叙的手法描绘了人们对牡丹的崇拜。
“迟开都为让群芳,贵地栽成对玉堂。”唐朝殷文圭甚至以偏袒的口吻赞美牡丹的高尚风格。
而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则直抒胸臆,提案牡丹为国花。“国运昌时花运昌”、“太平盛世喜牡丹”则力图劝谏统治阶级顺应国运民意,完成决策。
据初步收集,历代文人专写牡丹的诗词就有四百余首,还有大量的传说、散文、论著等,当代对牡丹的宣传居功至伟的当数蒋大为的《牡丹之歌》。正是这些文字,扩展了牡丹的外延,实现了牡丹成为候选国花的品牌塑造,成为超级品牌。事实上,唐、清两朝都曾将牡丹定为国花。
品牌当如牡丹
试想,倘若某品牌能得到牡丹一般的爱戴和恩宠,当是企业和企业家,甚至是一个国家的至高愿望。
品牌是什么?被誉为现代营销学之父的菲利普·科特勒在他的经典教科书《营销管理》中提出:“品牌是用来识别一个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并使其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一个名称、一个术语、一个标志、一个象征、一种设计或以上功用的组合。”
菲利普·科特勒的解释无疑没有错。他指出了品牌的核心和实质——“识别”、“区别”等词汇点明了“品牌即区隔”这一最本质的特征和功用。有如“万万花中第一流”(唐·徐夤)、“天然国色美无双”(清·陈确)、“天下真花独牡丹”(宋·欧阳修)。
然而,仅仅独特、第一还远远不够。按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理论,其他花卉同样是独特的,某一方面也是第一,为什么偏偏是牡丹独占花魁呢?就品牌而言,优秀企业、高质量的产品数不胜数,为什么有些企业默默无闻、有些好产品销声匿迹了呢?
前面提到的牡丹“全息文化现象”,以品牌理论套用,其实质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品概念。
人们认识牡丹,先从《诗经》进入诗歌,稍后以药用植物入《神农本草经》,可以看出人们首先是关注她的功能利益的,即观赏和药用价值。作一个无知揣测,在物质匮乏的先秦、秦汉时期,料想人们当是非常看重牡丹的药用价值的。之后,则慢慢淡化,主要侧重于牡丹的观赏价值了。
史海探幽,牡丹虽在隋炀帝时“发迹”,但尚未获得后来的那般荣宠,牡丹真正的大繁荣局面出现在唐宋时代。
为什么牡丹到了唐朝才获得千百恩宠呢?应该归功于唐朝的骚人墨客给牡丹作了精准的定位,并且进行了人格化描述。
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应该是最直接、最得当的定位表述。而众多文人们用拟人、比喻、借代、象征等手法则对牡丹进行了人格化描述。如“娇含嫩脸春妆薄,红蘸香绡艳色轻”(唐·徐夤)。
在定位基础上对牡丹进行了人格化描述之后,就非常容易让人产生品牌联想。经李白以牡丹与杨贵妃互喻,使杨贵妃成为牡丹的最佳形象代言人。之后,一飞冲天的牡丹的其他特性也随着传播的日益扩大和丰富,让人产生更多的联想。
内涵的丰满和外延的扩展,由物而人而性情,成就了牡丹完整的品牌形象。下图一示意牡丹的完整产品概念,图二显示牡丹的完整品牌形象。
上述论述可以看出,牡丹能树立“国花”形象,没有骚人墨客们的讴歌是无法实现的。这是品牌塑造的第二个层面:只有通过传播才能成就品牌,由个人喜好上升到集体意识。否则,“养在深闺无人识”,则如锦衣夜行,黑暗中抛媚眼。
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准确地传达了定位,如同广告口号(Slogen)。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则是典型的感性诉求方式,而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一城之人皆若狂”则属理性说教。
更有趣的是,曾有多位皇帝将牡丹移植内廷,召聚群臣宴赏,策划了一出出由“政府搭台”的事件营销。
不知当时万岁爷出了公告没有,但口谕肯定是有的。古时候广告也不发达,不外乎幌子、告示之类,但牡丹的国花形象能做到如此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可见文学作品的强大威力,怪不得阿尔·里斯疾呼“公关第一,广告第二”(TheFallofAdvertisingandTheRiseofPR)。
自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将品牌比喻为牡丹,那是因为品牌与牡丹至少有两点神似:一、品牌是独特的、个性化的、差异化的,是耀眼的、醒目的,如牡丹的香艳绝美;二、品牌需要传播,需要与受众、消费者形成交流、互动,达成性格沟通和心灵契合,正如千百年来骚人墨客对牡丹的吟颂,以及牡丹给予人们的美的印象和愉悦体验。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说菲利普·科特勒对品牌的定义,对于刚处于品牌启蒙、认知、培育的中国企业及其企业家来说显得超前和简单的理由。
基于此,我们对品牌的定义是:品牌是一个产品/服务或一个企业在视觉、情感、理念和文化等方面综合形象的反映。这种反映构成了品牌与人们之间的一种关系。从此角度说,品牌是一个产品/服务或一个企业与消费者或关联人之间互动的结果,是建立的一种良好的、持续不断的关系。
以上定义至少包含以下几层理解:
一、品牌是一种区别或区隔。品牌是独特的、个性化的、差异化的;
二、品牌是一种关系,首先需要品牌具备能激发关联人的人文性格气质;
三、品牌即沟通,或者说建立品牌需要传播和沟通。品牌只有通过传播,与关联人建立关系才能成就价值;
四、必须是积极的、正面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