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成为赢家?
2007年12月12日,对于苏宁而眼,确实是富有戏剧性的一天。
当天下午3点,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亮相香港JW万豪酒店,在海尔、美的、摩托罗拉等6家核心供应商的簇拥下论道“中国制造”。与此同时,在北京,面对国美36亿元的报价,苏宁谈判代表如梗在喉,宣布撤离大中门店。苏宁撤出大中后,大中总经理宋红当天亲自飞赴南京到苏宁总部解释情况。晚上,国美和大中签署正式协议,苏宁谈判代表赶回南京,苏宁同时公告退出大中并购。持续近9个月的苏宁大中并购案结束。
不过,当国美宣布以36亿元全面托管大中后,其香港上市公司国美电器的股价并未出现大幅上扬。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与国美所收购的大中门店网络质量不高有关。
申银万国分析师金泽斐认为,国美收购大中,获得北京市场70%份额的战略意义甚于财务意义。国美将在后续的整合上花费不菲代价,而其盈利增厚更需要时间去证明。她指出,从静态角度看,国美的收入规模将和苏宁拉开距离,但是从长远看,收入的规模效应并不明显,因为国美和大中在北京的部分重合门店将面临整合和关闭的可能。这类似于国美并购永乐后永乐在上海的收入下滑了10%左右。
国美
“完成整合只需两月”
对此,陈晓认为,境外资本市场与内地资本市场不同,不是仅靠一个概念就能使一家企业的股票出现大幅上涨的。实际上,瑞银、高盛等国外机构因国美收购大中而纷纷调高了对国美电器的评级,投资者对这件事情的认可度也很高。
“国美完成与永乐的合并整合大约花了6个月的时间,而对大中的整合则只需要2个月的时间。不过,将大中注入到上市公司国美电器则要视相关政府机构审批的进程而定。”何阳青说。
何阳青同时表示,大中的60多家门店在北京已经营很长时间,门店总体的经营质量也较高,要关也不是因为门店重叠率高而关,而是对确实经营状况不佳的门店作出调整。“国美一直都有自己的风格,那就是有竞争对手就与竞争对手开展竞争,没有竞争对手,就要在企业内部自己设置竞争对手开展竞争,这样,企业的发展才能长久。”
苏宁
“在北京机遇会更好”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美与张大中谈判的过程中,苏宁的谈判团队也曾经希望挽回,但最终无力回天,因为张近东不可能提出比国美的36亿元更高的价格。“苏宁能否收购大中,不仅取决于苏宁管理层的意愿,也取决于投资者的认可。投资者不认可的事情,苏宁经营管理层不会做。”
放弃收购大中,对苏宁而言或许是一件好事。孙为民表示,“国美收购大中后,苏宁在北京的发展机遇今后会更好,对手在开店方面的需求相对下降,苏宁开店的竞争环境更趋理性。自主发展始终是苏宁的核心,机会好,苏宁也不排除收购。“2008年,苏宁在全国新增店面数量至少在150家以上。”
2007年12月29日,苏宁电器发布公告,以3亿元收编目前公司在全国范围内的120家特许加盟店,从而使得苏宁的门店总数升至629家。
■观察
精彩还在后头
2007年年底,中国家电零售市场上,国美、苏宁竞购大中的一幕大戏最后以国美得手而告终结。尽管竞购已然结束,但国美、苏宁“各自的生活”还将继续,留给业界的思考也远远没有结束。
在整个国美收购大中案中,大中电器创始人张大中截至目前无疑是最大的赢家。正是因为他巧妙地周旋于国美、苏宁之间,才能令他的大中电器卖出将近38亿的高价(36亿 1.5亿永乐与大中的交易保证金)。从国美来讲,虽然为收购大中必须支付高额的收购价款,而且还必须为后续整合付出不菲的代价,但至少从战略上阻止了苏宁与自己各占“半壁江山”的计划。而苏宁的此次收购失败,也并不意味着自己就此无法与国美一较高下,毕竟国美收购大中后,国美潜在的闭店因素将为苏宁的扩张带来更好的机会。
整个“大中收购战”,没有绝对意义的输家。
放眼当今世界500强企业,前十大企业中有不少都从事零售行业,但中国却鲜有零售企业能够入围500强。这些年来,在中国家电零售行业中,企业间的整合兼并时有发生。不过,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中国家电零售行业同质化经营相当严重的“短板”仍然未能补“长”。行业要发展,要靠企业去推动,企业要发展,创新才是源动力。中国家电零售企业想要在世界的舞台上表演,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拿手绝活儿。
因此,可以这么说,“大中收购战”的精彩看点,应该是在结束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