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建国初期,我国政府就开始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颁布以来,食品卫生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尽管如此,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仍很多问题。(1)微生物造成的食源性疾病问题,致病微生物引的食物中毒现象大量存在。(2)化学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化学污染素主要包括农(兽)药残留、环境污染物(如英)和生物毒素(如细菌、霉菌毒素)等。(3)食品加工生产过程造成污染问题,食品加工生产过程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包括生产加工企业未能严格按照工艺要求操作,微生物杀灭不完全,导致食品残留病原微生物或在生产、储藏过程中发生微生物腐败而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超量使用、滥用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物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和应用新原料、新技术、新工艺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另外,保健食品原料的安全性问题、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辐照食品的安全性问题等也已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4)违法生产、经营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无证无照非法生产经营食品问题依然严重,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法律意识淡漠,重生产轻卫生、弄虚作假、滥用食品添加剂、出售过期变质食品等,给食品安全带来很大隐患。(5)卫生执法部门存在的问题,食品卫生执法与管理部门职能交叉、重复-效率低下,执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以科学为基础的立法及执法模式尚未完全建立,执法力度需要加大,基础监督、检验队伍素质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全社会食品安全的参与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这些问题采取的对策与建议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重点从关键检测技术、危险性评估技术、关键控制技术和食品安全标准等方面进行攻关研究,不断提高国家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国家食品安全控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建设认真研究、修订、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全面提升国家的食品安全的标准化水平,增强食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积极应对WTO的挑战。
(3)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食品安全管理控制体系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将监督管理的重点从最终产品的检测过渡到生产经营的全程控制。种植与养殖阶段应推动实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生产加工阶段实施良好卫生操作规范和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计划;流通阶段要进一步严格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加强食品市场的监督管理,加强食品追踪监测和对食源性疾病的控制;消费阶段应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和全社会参与意识。
(4)完善食品安全信息与监测体系建立国家食品安全信息与监测网络体系,重点建立食源性疾病与危害的监测、溯源与预警系统,以及环境污染物监测体系、危险性评估体系、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等,并积极与有关国际食品安全组织进行必要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5)加大食品市场的安全管理与监督力度通过行政执法与公安和司法等部门的联合,进一步加强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从源头、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控制食品的污染,加大对涉及食品安全事件责任企业和责任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产成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安全食品的强制返回制度,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