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时似乎沉浸在梦乡,并且感觉那是一个好梦,但是梦突然被打断了,我再也没有看见它。" 这是一位经历过阪神大地震的学生的回忆。
这场日本历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发生在1995年1月17日日本时间的清晨5点46分42秒,在那一秒钟之后,许多人的梦都破碎了,并且再也无法重圆。大约6500人在这场7.3级的地震中丧生,其中4600人是在中心城市神户失去了美梦和生命。 日本人已经多次从这样的好梦中被惊醒。作为岛国的日本正处于太平洋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的交汇处,全国平均每天有4次地震,6级以上的地震每年也会发生至少1次。最严重的1923年关东7.9级大地震导致了14.3万人的死亡,其中90%的人死于地震引起的大火,还有50万人无家可归。近年来,除了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比较严重的还有2004年的新泻地震和2005年的福冈西部洋面地震。 阪神大地震后,很多电视台的记者询问幸存的人们:"你从这些经历里学到了什么?"直到今天,这依然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很多人仍在怀念在灾难中失去的亲人、家园和一切,而所学到的经验并不足以抵消这些将持续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伤痛。但坐落在地震带上的日本注定终将从一次又一次的毁灭与重建学会再生的哲学,以及更现实的防震抗震方法。
毁灭与重建 科技是人们所能求助的最直接的对象。日本在全国各地都布置了地震探测仪,以供研究人员及时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测量地震的单位并不是通常用来衡量震源中心释放能量大小的"里氏",而是人们对地震感知情况的"shindo",其尺度从轻微的最1级到最严重的7级。按照这个标准,"shindo"级数在2到4级的地震是不会造成破坏的轻度地震,但从5级开始就会出现物体滑落,6、7级则是带有强烈破坏性的恶性地震。 日本的家庭和公司都备有生存急救包已是众所周知。当地震发生时,这些包裹就是生存的希望。能够维持几天的水和食物、手电筒、收音机、防滑手套、绳子、固体燃料、护创膏、药棉和绷带等为了避免和治疗在地震中受到伤害的物品一应俱全。防震用品在日本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行业,压缩内衣、无水洗涤剂和手摇充电收音机等专门为地震设计的产品考虑得更为周全。 然而,在现在看来理所当然的一切在20世纪初的日本仍是一片空白。这个对防震抗震最有心得的国家在那个时候才刚刚开始思考和学习过往的惨痛经验。 1923年9月2日,在关东大地震后的第二天,日本就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但当时灾区和日本其他地方乃至全世界的通信都已完全终断,通告公民和组织救援的唯一途径只能是印刷出来、再四处张贴的告示。关于灾难的信息最早是通过停泊在横滨和东京湾地区的船舶传送出去的,当悲惨的消息传到了日本之外,美国和其他国家很快就开始协助救援。 救援工作与清理废墟仅仅是第一步,之后日本人民便完全投入到重建工作中。实际上,1920年代的早期是日本经济发展相对繁荣的时期,因为大部分欧洲国家仍忙于从一战后的影响中恢复过来。但地震给日本经济带来巨大的打击,很多工业毁于一旦,要恢复到先前的繁荣并非易事。失业成为地震后立刻显现并持续存在的问题,据统计,受灾地区45%的工作人口失去了工作。甚至有人认为地震是后来日本军国主义兴起的原因之一。 但到了1926年,重建开始提速。一、二层的木砖结构建筑取代了传统的由钢筋混凝土材料铸成的五、六层欧式建筑。高速公路也开始重建,1927年建成首个地铁系统,1931年则盖起了一座新机场。到1932年时,东京和横滨(属于关东地区)已经成为增长迅猛的现代化大城市,东京人口增长到636万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 然而,快速重建的东京缺乏良好的规划,以前那种狭窄的街道、蜿蜒曲折的小路再次出现,一块块拥挤的小区域被急于重建家园的人们复制成地震以前的摸样,本质上,这个城市在面对另一场毁灭性的地震时,仍然缺乏抵抗能力。 幸运的是,80多年过去了,地震并没有再次降临东京;不幸的是,它把毁灭之手伸向了1995年的神户和大阪。灾后的重建工作依然艰辛而漫长,历时近10年,耗资10多万亿日元。但这次日本人民不再简单地复制,而是进行"创造性的重建"??不仅要恢复失去的家园,更要创造性地修建更为成熟的21世纪城市。 相关的法律体系和地震经验总结机制在整个重建过程中不断得以完善。而在人们的努力下,严重报废的铁轨又被重新修筑起来,并开始运送旅客;损毁的建筑或被修复一新或被推倒重建,而其中的一些则被创造性地改变了。被地震和随后失控的大火毁掉的长田区是最难修复的地区之一,尽管碎石和瓦砾已被清空,但很多地方还是空空荡荡没有人烟,失去亲友的人们尚沉浸在痛苦之中。20岁的北条杏子身着传统和服庆祝了她的成人礼,却已没有亲人可以与之分享这一美好时刻??她在地震中失去了母亲和两个妹妹。然而,更年幼的孩子已经开始在地震残迹中玩耍,无论灾难将城市摧毁得多么彻底,总有新的生命在废墟中慢慢萌芽、生长。
防患于未然 为了让新生命能顺利成长,阪神地震的重建计划重点加大了对未来灾害防范的投入。这也是这场地震在地震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因,它直接引起了日本对地震科学、都市建筑和交通防范的重视。政府开设了灾害管理中心,确保有专职的灾害管理人员24小时值守,并创建了一套名为"凤凰"的灾害管理系统,加强了在物资储备和地震准备方面的研究,包括派遣专家及利用网络等进行信息交换和研讨。 从1996年开始,日本政府连续3次修改《建筑基准法》,所有重建的房屋都要以抗震功能为重点。除木结构住宅外,商务楼要求能够抵抗住8级地震,使用期限需超过100年。在城市里也能经常看到显示海啸高度或灾害来临时撤离方位的指示牌和电子标杆。 除了先进的硬件设备和科技手段,重建计划非常重视提高全民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据调查,在地震中80%的人是被邻居从坍塌的瓦砾堆中解救出来的。阪神地震之后,日本将每年的1月17日定为全国"防灾和志愿者日",举国上下都要参加地震演习,电视台也会播放防灾类节目。普通家庭、学校和企业都要掌握简单有效的疏散救助方法。新员工上班的第一天就会领取到生存急救包,而成为老员工后,带领新员工认识办公楼的安全通道、反复强调它的位置以便让新员工在地震灾害发生时顺利逃生则成为一种义务。 这种防范意识已经渗透到日本人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人们会在电视及一些容易破损的玻璃器皿的边角放置固定防滑的橡胶垫,而为了预防地震时衣柜等较高的家具倾倒伤人,通常都会有专门的装置将其与墙壁固定成一个整体。认真接受培训、然后成为救助他人的志愿者也是很多日本人的主动行为。阪神地震之后,参与灾害支援组织的人数从1995年的27%上升到2004年的 94%。 除此之外,相关的研究机构和组织还会在地震后对人们进行一系列调查,通过问卷了解灾民生活重建的进度。经过多次震后的持续调查检测,日本人震后生活恢复的普遍时间进程清晰起来:通常震后2个星期人们开始恢复工作,2个月后日常生活开始稳定,6个月后人们解决了住房和财政问题,不再觉得是受害者。但认为地区经济不再受灾害的影响的人数仍然低于50%,可见地震造成的深层影响要彻底恢复还是需要相当的时间。 日本全面周到的防震和重建措施的确让人们能更理智地面对灾难,更快更好地从中恢复过来。人类的本能是将痛苦置之脑后,尤其是年轻人。正如另一位经历过地震的神户学生观察到的,在阪神地震4个月后,公车上的老人们仍在狂热地谈论着地震经历,但年轻人,特别是女高中生们,已不再谈论任何关于地震的事情??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是最新的漫画、游戏和流行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