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爆出一桩中国航运界罕见的财务丑闻。据知情人士透露,中海集团驻韩国釜山公司的巨额运费收入及部分投资款,在春节前后查出被公司内部人非法截留转移。目前已确认的抽逃资金总金额大约4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亿元),主要涉案人员中海集团韩国控股的财务部负责人兼审计李克江在逃。(4月13日《经济观察报》)
堂堂大型央企3亿元离奇失踪,实在触目惊心。笔者之所以将这次“意外”归咎于危机管理上的疲软,盖因这已是中海集团近年来发生的第二桩“资金门”事件。数亿资金悄然流失,有了第一次竟然还有第二次,难道教训还不够吗?如果说第一次还能“自圆其说”,那么丑闻再现时,又找托辞掩饰管理上的“硬伤”,显然是拿公众的智商开玩笑了。
提及中海集团这次高额资金失窃,盘旋在笔者脑海里的危机事件挥不去理还乱。从前些年的“三株”、“巨人”顷刻倒下,到德隆国际因媒体曝光引发资金链断裂,以及杜邦中国“特富龙”事件等等,再到眼下中海集团的“资金门”,无不昭示着中国企业在危机管理方面的漫不经心、无所作为。
据报道,中海集团对此事在年前就已经“有所耳闻”,但真正立案到集团层面全面介入自查,是春节前后才开始的。这种“慢半拍”式的危机处理,岂是大型央企应有的作为?按理,有了第一次“资金门”危机,中海集团就应在最短时间内针对事件的起因、可能趋向及影响作出预测,并迅速作出反应。遗憾的是,第一次“资金门”的余悸显然没有让中海集团引以为戒。那么,3亿元离奇失踪之后,中海会不会再现第三次危机?对中海集团来说,此次东窗事发,其负面影响不言而喻,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危机便会进一步急剧恶化,使企业遭受更大损失。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一点对于哪怕是世界知名企业也不例外。近年来闹得沸沸扬扬的康泰克PPA事件、日本东芝的笔记本电脑风波,以及可口可乐中毒事件等,无不提醒业界:危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国有资产不容在管理疲软中遭受损失。
对于频发的“资金门”事件,难道我们真的是无能为力了吗?答案应当是否定的——至少我们可以从找回管理者的使命感和加大财务督导力度这两方面做起。在某些企业看来,危机管理似乎是“危机”出现时才使用的管理。这正是最典型的危机管理误区。事实上,危机管理的基本功并不是危机出现后的工作,而是在此之前的严格细密的工作。倘若中海集团做到这一点,也不至于导致3亿国资离奇失踪。据报道,直至4月1日,中海集团才设立集团风险控制和管理委员会,虽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显然企业和国有资产已为此付出惨痛代价。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微软离破产只有12个月。而这个世界上目前市值最高的软件巨无霸,所以能经历一次次包括来自政府与同行的无数次“围剿”而安然无恙,恐怕与其深刻的忧患意识不无关系。而中海集团此次“资金门”所暴露出的危机管理缺失,是否会提醒中国企业特别是央企,也该在此领域学一学微软,及时补上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