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湖北省仙桃市邀请有关专家为全市领导干部作了一场题为“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专题辅导报告。该市提出,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上,领导干部要在第一时间获取权威信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第一时间发出政府声音,第一时间把握舆论制高点。无论在任何时候,提高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力都非常必要。
社会舆论会对公众行为产生直接影响。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政府作为权威信息的掌握者,如果没有相应的舆论引导力,缺乏及时有效的疏导,就会导致以讹传讹的谣言满天飞,甚至以扭曲放大的方式进入千家万户,引起民众的心理恐慌,造成社会秩序的动荡不安,进而引发波及整个地域的公共危机。
回顾以往一些地方的突发公共事件,地方政府在舆论引导上显得被动、迟缓甚至不力,究其思想根源,突出表现在一个“怕”字上。许多负面报道和“小道消息”的出现,大多因为当地政府惧怕舆论监督,面对媒体的采访和公众的询问推诿敷衍,或干脆不接受采访、刻意回避公众,使社会传媒和广大公众不能及时得到真实的信息。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事实证明,正确的舆论导向能起到心理疏导、安抚情绪、缓和矛盾的作用,可帮助政府部门妥善、迅速地处理突发事件,甚至化危机为转机,推动社会更好地发展。而不正确的舆论导向,则往往起到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最终导致事件升级、事态扩大。在突发事件发生过程中,在第一时间发出政府的权威声音,并且占得引导舆论的先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妥善处置至关重要。因而,要针对公众的各种思想疑虑,积极主动地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以最大限度地阻止“小道消息”和错误言论的传播,引导社会舆论朝着有利于化解矛盾和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
要确保舆论引导有方、有力、有效,还必须打好“组合拳”和“整体战”,在增强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上下工夫,在提高舆论引导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上做文章。通过先入为主,变被动为主动,化危机为契机,在交流中求理解,在沟通中达共识,在讨论中聚人心,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消除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真正起到“防火墙”、“减震器”和“安全阀”的作用。
舆论引导作为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动员群众的有力工具,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在“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与水平,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各种突如其来的社会公共事件和危机,从而维护社会大局的稳定,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