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商人总是在对权力、财富、感情的取舍之中。以下的故事,可能会给我们对战略的定位思维有更多的借鉴意义。
今年的世界首富依然是比尔‧盖茨,如果问他如何看待十年后的自己,他会如何回答?在内布拉斯加州某大学礼堂,年届50的比尔‧盖茨,面对上千名学子,讲述了对自己未来十年的规划,他说:“在今后十年里,我花在慈善事业上的时间会比花在全职工作方面的时间多。也就是说,我得从微软选一位杰出的年轻人坐在这个烫屁股的位置上,制定产品战略。”
人的一生都在选择,同时也在选择中寻找生命的真实意义。而选择就意味着取舍,比尔‧盖茨为他未来的十年做了战略的规划,虽然他说的很轻松,但是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有时候取舍很难。
作为商人,在对利的追逐中也有取舍,也会不断选择,什么是你判断价值的标准,什么才是你应该作的战略选择?在德鲁克看来,战略管理不过是:做什么(什么行动),由谁做和为谁做(行动的主体和客体),怎么做(行动的方法),在哪里做和何时做(行动的时空范围)的问题。而迈克‧波特则进一步认为战略就是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其中更为重要的是选择不做什么。如果你要满足所有需求,提供所有的经营活动,那么最终将失去竞争优势。而取舍就是这个问题的关键。
或许在30秒内问二三个问题,就可以清楚作答:
你的独特定位在哪里?
你在哪个部门服务?
你从不打电话给哪个客户?
你不提供什么服务?
接下来,答案就揭晓了。
商道取舍:数一数二的经营策略
中国人很相信悟,有一则故事则在讲述取舍的境界:有两个禅师是师兄弟,都是开悟了的人,一起外出行脚。从前的出家人肩上背着一根铲子。这个铁铲有两个用处,一个是可以随时种植生产,带一块洋芋,把洋芋切四块埋下去,不久洋芋长出来,可以吃饭,不要化缘了。另一个是,路上看到死东西就把他埋掉。两师兄弟路上忽然看到一个死人,一个阿弥陀佛,就挖土把他埋掉;一个却扬长而去,看都不看。
有人去问他们的师父:你两个徒弟都开悟了的,我在路上看到他们,两个人表现是两样,究竟那个对呢?师父说:埋他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因为人死了最后都是变泥巴的,摆在上面变泥巴,摆在下面也变泥巴,都是一样,所以说,埋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
埋也对,不埋也对,取也对,舍也对。《金刚经》有文:“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种大彻大悟很难有人得到,舍得也好,取舍也好,最高境界恐怕不是你在权衡了各种利弊得失之后,作出的一种判断,而是在你看薄了名利,看薄了自己,看薄了世间一切“法”的程度上,一种随意的“舍”。这种舍,还是舍弃了你视为珍重的、费尽心力得到的、追求一生的“法”这个层面的东西。的确“舍”掉“取舍”,比你判断后作出的取舍还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