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财务管理 >> 资产管理 >> 正文

上错花轿嫁错郎——中国日化品牌合资失败案例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6 互联网 管理人网 参加讨论

  中国本土的日化品牌曾经历过辉煌,如洗衣粉中“活力28,沙市日化”响彻大江南北,“南有白猫,北有熊猫”家喻户晓,牙膏中的中华牙膏、美加净牙膏畅销全国……但如今这些耳熟能详的名牌产品,却在走着一条同样的路:下坡路。

  而走上这条路之前,他们也走过了一条相同的路:合资路。事实上,在九十年代初,面对外资品牌的大举进攻,中国日化的很多企业都选择了这条路。然而,时至今日,这些品牌的命运也大致相同: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也随着合资而消亡了,即使有部分国有品牌仍然屹立不倒,但与昔日的灿烂辉煌已不可同日而语。

  虽然江山代有才人出,近期又有一批本土日化新秀崛起,使中国日化行业开始了一场新的转折;而当年沉寂的一些老品牌似乎也不甘示弱,纷纷与外资“离婚”,踏上新的征程,力图再创新的辉煌,但是,中国的日化新老品牌却面临着中高档市场被外资控制,低端市场国内品牌一片混战的强大竞争压力……请看本期营销实战案例。

  点评

  没有品牌谈何将来

  我们记住了很多品牌,同时也忘记了很多品牌。这涉及一个品牌生命力的问题。其实,品牌就像一个人,有时坚强有时却很脆弱,因而需要保护,才不至受伤害。而保护的最好方式,还是要靠自己的不断努力去壮大品牌的实力。

  事实上,那些一度错上合资花轿的中国日化品牌,当初的意愿一定是想沾外国情郎技术、资金、人才、营销经验等光,来增强自己品牌的实力,达到维持生存或扩张市场的目的,但没想到外国郎却更高一筹,其结婚不是要继续打造中国的品牌,共享中国品牌 成功后的利润,而看中的是中国品牌手中的生产线、劳动力,以及大片忠实的消费者群体甚至是 销售网络,最终来冷冻中国的合资品牌,以达到扩大外资自有品牌市场、赚取更高利润的目的。所以,这场婚姻从一开始就是南辕北辙的婚姻,其结果注定要分道扬镳。中国的老日化企业当初合资时犯了个最大的错误,就是大都将自有品牌与设备转让给外资,而在合资公司里占据不到一半的股份,然后因为这不到一半的股份丧失了在企业中的决定权。而一个对自己的品牌没有决定权的企业怎么可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品牌?

  所以,任何时候品牌都需要细心地呵护。包括合资,绝不能失去自主,否则,一旦因为不堪忍受受制于人的局面而结束婚姻想重新找回自我时,就会发现后悔已为时过晚。这从许多中国日化品牌留下合资的累累伤痕后,再花巨资回购期望重新开始新生活却发现元气再难恢复的事例中可以看出。所以,在与外资的联姻中,一旦丧失自我,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好品牌,而没有自己的品牌,就不可能有中国日化企业的长远发展。

  1.背景:不慎重的出嫁

  ★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本土的日化企业经历了一次繁荣的高潮期:洗衣粉中“活力28,沙市日化”响彻大江南北,“南有白猫,北有熊猫”家喻户晓,“海鸥”、“桂林”、“天津”等雄踞一方,中华牙膏、美加净牙膏畅销全国,洗发水、香皂等产品热火朝天……而如今,这些曾经耳熟能详的名牌产品,却在不知不觉中戛然而止了。

  ★九十年代初,以宝洁为首的外资品牌大举进攻国内,中国日化的很多企业选择了合资的道路。一时间,众多品牌纷纷与外资合并。这场合资运动中,本土品牌合资的初衷似乎都一样:借更多的钱,做更大的事,拓展更大的市场份额,而选择的方式竟也出奇的一致:都是将自有品牌与设备转让给外资,都是在合资公司里占据不到一半的股份。

  ★关键的原因在于,此时的国内日化名牌处境尴尬。由于倡导平民化与企业社会化角色的制约,大多数名牌和“价廉”如影相随,结果难以满足消费者在先富起来的心态下追求高档次产品的愿望,这让这些日化“名牌”与“民牌”划上了等号。以赫赫有名的活力28为例,该公司作为一个小厂,由于首创超浓缩无泡洗衣粉,并率先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结果短短几年,成为日化行业一个脱颖而出的大型集团公司。与此相对照的是,企业的自身发展跟不上企业的市场发展,落后的管理严重制约了企业的二次腾飞,结果由于产品结构单一,当市场大变时,瞬间跌进深渊。事实上,在日化名牌风光一时的背后,确实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比如价格低廉、利润较低;渠道简单、产品单一;推广有限、管理贫乏等,而这些埋下的祸根就在外资大举进攻时引爆了……

  ★而外资洗衣粉厂家正是摸准了国内一些中小厂家的脉搏,施以诱饵,从而达到合资的目的。在合资之前,这些厂家的日子难以为继,在他们的心里,合资总要比破产好。于是,一时间外资洗衣粉厂家都找到了自己的“伙伴”,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基地。如宝洁公司最初在广州与“浪奇”合资建厂,并相继在天津、成都、北京等地建立分厂,德国汉高公司更是在中国内地建立了多达十三个分厂。

  ★外资洗衣粉进入中国后,不惜以巨资进行了各种各样的促销方式。首先在商场整体上柜,给消费者视觉上的震撼,同时在售点举行现场演示,现场促销,采取形式多变的让利、赠送,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此外,外国洗衣粉厂家还不定时上门咨询消费者的使用情况,免费赠送新产品样品,注重与消费者情感上的交流,效果奇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面对中国产品的落后包装,外资则花样百出,牙膏一改传统的铝壳包装,启用新的塑管包装,甚至还有立式包装;洗发水则从传统的洁净、去屑到滋润、营养,时时引导市场潮流。据统计,高强度、高密集、高质量的广告投入也是外资洗衣粉进入市场的一个首选策略。仅宝洁公司在中国内地一年的广告投入就达6个亿,这几乎相当于几个中小厂家一年的 销售额,足以让国内洗衣粉厂家瞠目结舌。

  ★而这一时期,正是所有国内洗衣粉厂家感到最狼狈、最苦涩的噩梦期。温室里的中国洗衣粉厂家第一次感受到外来资本的强大冲击。面对国内消费者纷纷购买外资产品,面对自己产品门前冷落的惨境,国内企业骤然间变得不知所措。如何与外资竞争呢?许多厂家想到了合资,认为当时的品牌还有影响力,早点合资或许还能多值些钱。而且,当时整个中国都兴起了合资浪潮,政府官员都有着引资的任务,也希望国内企业能够合资,何况日化本就不是什么敏感性的行业。就这样,郎有情,妾有意,轰轰烈烈的合资正式拉开了序幕。继“浪奇”率先与宝洁合资,北方老大“熊猫”也投怀送抱,而“海鸥”、“桂林”等则成为汉高旗下之兵。事实上,国内洗衣粉品牌草草出嫁的举动,已经为日后的婚姻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阴影。

  2.过程:婚后没了自我

  ★如果说品牌租赁是“借鸡生蛋”的话,那么品牌收购无疑就成了“买鸡”生蛋。而买主对于鸡的处理与蛋的处理,似乎有了更多、更大的自主权 。而收购的目的其实也很简单:一是夺权谋利,二是夺权谋杀。这是国内营销界专业人士肖志营先生在其《品牌突围系列谈》中表述的观点。

  ★夺权谋利或夺权谋杀的主要目的有两个:减少竞争对手的威胁;分化与收买竞争品牌的消费者,从而为谋权铺平道路。其操作手法主要是通过收购具有竞争潜力或者具有竞争威胁的品牌,把竞争品牌通过冷冻、冷藏等慢慢谋杀的方法,把具有竞争潜力的品牌的消费者引诱到自己的品牌之下,完成这一过程之后,收购到手的竞争品牌便再无价值可言,一次处理,绝不手软。

  ★在日化品牌的合资热潮中,宝洁“娶”熊猫,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活泼的“品牌谋权”课。

  “熊猫”洗衣粉,原属于北京日化二厂的洗衣粉品牌,在九十年代曾是一个响当当的洗衣粉品牌。在当时的市场上,享有“南有白猫、北有熊猫”的盛名。

  1994年,熊猫与美国宝洁组建合资公司———北京熊猫宝洁洗涤用品有限公司。北京日 化二厂以品牌、厂房参股35%,宝洁以65%的股份控股合资公司。宝洁公司买断了“熊猫”品牌50年使用权,并支付了50年品牌使用费1.4亿元。

  但是,宝洁公司把“熊猫”洗衣粉收购到手后,并没有延续原有熊猫品牌的权力之杖,使其成为合资公司的 赚钱品牌,而是开始了游离与分化熊猫品牌权力的过程,从而为自身旗下的洗衣粉品牌的权力扩张铺平道路。

  宝洁的手法很简单,即把收来之品利用、再利用,直到毫无价值为止。宝洁公司先是在熊猫的价格上开始了手术的第一刀。那就是它把熊猫洗衣粉的价格在原来的价格基础之上提高了50%。而宝洁公司在熊猫洗衣粉上的所有改变,只是熊猫洗衣粉的生产厂从北京改成了宝洁公司,贴上了宝洁的商标。结果是,当年与上海白猫有“北熊南猫”之称的熊猫洗衣粉在经历了7年的艰难历程以后, 销售量迅速下降,几个关键的数字便足以让人痛心:熊猫洗衣粉与宝洁合资7年以后,从年产量6万吨,占全国市场份额10%~15%下降到2000年的年产量只有4000吨,显然,6万与4000相比,已远不在一个起跑线上,“熊猫”的品牌权力被大量地夺走了。北京日化二厂常务副厂长赵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承认:“作为控股方的宝洁公司,进入中国后一直着眼于高档洗衣粉市场,力推旗下的高档洗衣粉品牌‘汰渍’和‘碧浪’,而以物美价廉见长的‘熊猫’的产销量则逐年递减。”

[1] [2] 下一页

Tags:$False$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