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模式也日益多样。然而,发展至今,人们对中国企业管理的困惑却越来越多。比如中国企业为什么做不大?以人为本的管理为什么成了以小圈子为主的“家天下”?讲究和谐的企业组织为何内部严重不公平,内斗互掐现象严重?为什么会出现越大的企业越脆弱的宿命现象?为什么员工的忠诚度会成为一个近在眼前却远在天边的神话?为什么在管理技术不断进步的前提下管理难题却依然层出不穷?等等。
最近,不少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对这些现象进行了反思,推出了一些相关著作,掀起了一个反思中国企业发展之道图书出版的小高潮。姜汝祥的《颠覆》和成君忆的《管理三国志》是其中代表性较强的两部。它们为读者展示了管理学的真相,并回答了一系列非经济学的管理难题。
姜汝祥在《颠覆》里告诉我们:第一代企业家的管理理念过时了:权谋、奇迹、快速、无情、小圈子主义……统统不堪用,制度不等于法治。中国企业应该拒绝传统人治之乱害,走法家的路子。
姜汝祥的反思延续了百年来中国学人对传统文化、体制的批判。他认为,中国最近几百年的落后,是文化的落后,是体制的落后,是思维逻辑方式的落后。当那些世界级的公司老板与员工“学好就赚钱,赚钱更学好”的时候,中国企业奉行、鼓励的却是那种“学坏就有钱,有钱就变坏”的荒唐逻辑。这让中国企业无法长大,强调个人责任、法治精神的市场经济无从诞生。如今,中国企业如果要走向世界,就必须进行一场思维颠覆活动。颠覆以往那种不讲规则的荒唐逻辑与行为。如果没有这种对自我的否定与颠覆,就不可能有一代中国人的独立与尊严,不可能有真正强大的中国企业。
因此,姜汝祥反对坚决服从某个人,因为那是奴性;但肯定坚决服从规则,因为那是一种美德。他认为,在规则之下才有所谓的自由。要相信制度而不要相信人。
与姜汝祥对立,成君忆的《管理三国志》对中国企业管理现状反思的结果则是,中国企业应该走儒家的路子。他愿意把孔子当作古代的老师,继承他老人家的管理理念,并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讲学和写作,让孔子的思想重新回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来。
成君忆认为,文化决定管理。人类的文化可以分成两种:渔夫文化和园丁文化。渔夫文化的特点是贪婪和占有,它崇尚掠夺,崇尚战争和谋略。园丁文化则不是这样,它崇尚对生命的理解和爱。他认为,在渔夫文化的主导下,诞生了惟利是图的现代管理学,片面强调利益,特别是管理层利益,导致组织文化黑幕化、暗箱操作。而以孔子“仁者爱人”思想为主导的园丁文化,能让我们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管理大道,这种大道自然也可应用于企业管理,并可以纠正渔夫文化主导下的现代管理学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中国式管理”应该是基于这种园丁文化的仁爱式管理。
显然,上述两位作者都认为中国企业有病,但开出的药方却很不同,因为两个人的着眼点不同。正如中国历史一直存在儒法斗争一样,中国式管理也存在这种两难选择。
姜汝祥认为传统虽是可资借用的梯子,但传统中无视规则的小农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了中国企业发展的阻碍。成君忆则认为中国企业之病,缘于人之病——现代中国人找不到自己的文化参照坐标,因为我们常常随意地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它在管理方面的表现即是中国的企业家和管理者常常找不着北,所以才会出现外国什么管理理论流行就采用什么管理方法,犹如无根的浮萍随风摇摆——这才是中国企业长不大的主因。
有趣的是,两位作者都提到了“刘备”这位知人善任的“领导”。
姜汝祥说:“如果当初在国家计委、在北大光华,我碰到的是“刘备”这样知人善任的“领导”,我会离开吗?如果不离开,今天的我会是什么样?同样,我在摩托罗拉工作的时候,我的老板很好,我如果因为他们对我好而不离开他们到美国上学,今天又会是什么样?”
成君忆认为,刘备的管理秘诀不在于哭,而在于为什么哭。刘备的哭泣声反映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你可以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但你不能说刘备的江山是秀出来的。他是一个很容易动感情的人,这种感情就是我们今天常常说起的“以人为本”。管理的奥秘其实就是四个字——“以人为本”。管理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不是资本问题,也不是成本问题,而是人的生命问题。管理学面对的大量非经济学难题只有在文化的层面上才能找到答案。
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两位作者有趣的对立,既颇堪把玩,也耐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