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中国人对管理的理解,仅止于西方现代管理,由于管理理论自身的“水土不服”,使中国企业产生了许多无法解释的管理难题。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人开始转而探索自己的管理理论,于是,各种管理思潮应运而生,本土管理著作风行于世。
管理与国学复兴
进入新世纪以后,管理思想和理念日渐向东方回归,一批将中国古籍与现代管理相结合的图书悄然崛起,并迅速赢得了读者和出版商的青睐。
这些将管理与国学相结合的图书,大致可分为五类:以人们所熟知的历史故事为外壳,探讨企业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水煮三国》;把儒家思想引入现代管理,如《论语笔记》;从兵家演绎出的经营谋略,如《向孙子学竞争》;由易经演绎出的管理理念,如《大易管理》;禅宗与管理人员个人修炼,如《读禅学管理》、《读禅悟管理》。
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台湾学者曾仕强的《中国式管理》,这本“中国式管理”的开山之作,首印即30万册,此后,“光华培训大师系列”先后与中国社科、北京大学、人民东方等出版社合作,为其推出了一整套“中国式管理”书系,从此,曾仕强声名鹊起,被誉为“中国式管理之父”。
“中国式管理”书系的畅销,一方面迎合了国人的民族情结,另一方面也为企业界带来了新的管理思路。北京大学出版社营销中心刘乐坚告诉《投资者报》记者:“这类书不仅可以买来自己看,也适合送人,基本上大家都感兴趣。”
就在“中国式管理”理念盛行的同时,成君忆开了以人们熟知的三国故事为范例,点评现代企业管理的先河。他的《水煮三国》,销量一度居本土财经图书之最。“自2003年出版以来,《水煮三国》累计销售量已超过130万册。”中信出版社企划部经理周百平告诉《投资者报》记者。
2006年9月,中欧商学院教授肖知兴推出了《论语笔记》、《纸上谈兵说管理》、《中国人为什么组织不起来》三本管理著作。肖知兴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图书出版后,机械工业出版社曾重印过五、六次,但具体销售数量不太清楚,应该不会超过10万套。”
精细化时代来临
“精细化管理”是汪中求在2004年提出的管理理念,它试图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保持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开卷数据显示,《细节决定成败》以100余万册的发行量,自2004年开始,连续三年位居财经类图书排行榜的榜首,以至于让人们惊呼,精细化管理时代来临。
汪中求认为,精细化管理是管理者用来调整产品、服务和运营过程的技术方法。“精”就是切中要点,抓住运营管理中的关键环节;“细”就是管理标准的具体量化、考核、督促和执行。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在于,实行刚性的制度,规范人的行为,强化责任的落实,以形成优良的执行文化。
在著书立说的同时,汪中求还走访了许多企业,通过演讲、咨询等方式,呼吁人们重视细节,传播“精细化管理时代,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并以“精细化管理”为核心理念,陆续推出了多部著作。
(责任编辑:Alice QQ:540617218 Tel:0756-3396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