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相信,越厉害——精神榜样的作用
既然企业文化只是为了守成时的“锦上添花、歌功颂德”,企业文化就理所当然的成了老板文化了,因为了除了给老板充面子外,企业文化还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这就是如今大多数搞文化建设的经理人们无奈摇头的症结所在。但这个“胆大”也只是表面现象,如果要深入其内心世界的话,那么就会不难看出,他们之所以成功,大多数是基于自己的精神信仰,当然,这个信仰不一定就是伟大的,例如有人的信仰是发财致富、有人的信仰是三妻四妾、有人的信仰是出人头地与信仰伟大的“佛、上帝、孔子、耶稣”是一样的“平等”。这些我称之为俗世中的信仰,其实都根植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所以就有了一句很玩味、很哲理的名言:“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心中的佛”。
“心中有佛”,这里的佛并不是传统的狭义上的“远离尘嚣”的佛经佛道,不是阿弥陀佛的那个佛,而是一种信仰,自己为自己建立起的信仰。我只是借用这句话的形式来表达信仰的价值。 我相信信仰在人生中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信仰,只不过很多人没意识到,如果没有信仰,人根本无法活下去。没有信仰的人,在任何时候与外界的交流中都可能被自己内心的评判标准否认而从内部摧垮自己。
因此,我们做营销、做品牌,是时候到了挖掘、塑造自己信仰的时候了,企业的核心文化说到底就是企业文化信仰的问题,比如可口可乐的名言:“如果可口可乐被一把大火烧光,只要可口可乐的品牌还在,一夜之间它会让所有的厂房在废墟上拔地而起。”说这话的底气从何而来呢?当然是从他们的品牌信仰而来,全球消费者对可口可乐的信仰有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又如大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你说,有如此庞大的信徒为其作坚强的后盾,他们还怕什么呢?
越信仰,越感动——文化渗透要发疯
产品不是万能的,可文化信仰却能持久发力。就拿近期的三鹿奶粉事件来说,60年的品牌价值就是因为产品一时的质量问题,就顷刻间轰然倒塌,可去年的肯德基的苏丹红事件,却为何没有把肯德基之流推倒呢?原因当然有很多,但大家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它的品牌具有生命力,它的生命力来源于它的品牌信仰,即精神层面的核心价值追求。许多国际大品牌如松下、微软、安利等都有这样的品牌信仰,虽价值取向各异,但都明白企业建立信仰体系的重要性,只有中国的企业、中国的人对信仰及意识形态嗤之以鼻,抱以鄙视与不屑的态度,须不知西方很多企业,甚至globrand.com包括娱乐电影都有文化及意识形态的渗透,他们的渗透是无孔不入的,继而让消费者不光是买了产品,其行为和价值取向也跟着产品发生改变,影响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说到这里,就讲一个例子,笔者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对美国的大片情有独钟,可随着阅历的丰富,我逐渐发现原来美国是一个很讲信仰和意识形态的国家,且不说“冷战”思维最先由他们发起的,就拿电影中对白台词,也时时流露出其国家的价值观,例如,我曾经看过一部这样的电影,名字我搞忘了,但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城邦国家遭受外族入侵,国王的军队被打得七零八落,不得已,国王下令召集所有正在修建城堡及防御工程的奴隶,发给他们武器,在没有任何物质刺激下,连打了胜仗后还他们自由的承诺都没有(电影里没有交代),却在战前动员上慷慨激昂地说:“让我们为自由而战吧!”一席话说得下面的奴隶群情激奋,个个磨拳擦掌,高声附和。看到此镜头,让我感到非常的奇怪,说国王为自由而战倒还可以理解,可你动员的是奴隶,打完仗之后奴隶还是奴隶,既然奴隶没有自由,何谈要他们为自由而战呢?要按中国人的习惯思维,编剧在编台词时一定会写成:“让我们为国家、为民族而战”似乎更合理一些,后来领悟过来才知道这是美国人的意识形态,也就是其核心价值之一,所以他们才在一切的文化诉求中都要表现出来。
由此可见,品牌需要核心价值,品牌文化需要信仰来维系。能够正确认知信仰的力量,就会像得民心得天下一样,“得消费者的心得市场”。企业是需要一种精神的,这种精神是一个企业存活于世的生命支柱和力量源泉,信仰就是这样的一种精神。但人们往往误解了信仰的作用,信仰并不是一味的强调精神上的依赖、它也不是镇痛剂、不是速效感冒药……!信仰是把先知、先觉们的智慧,转化成自己生命中的能量,并籍此开发自己生命的本具的潜能与智慧。也就是说,信仰能使人或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遇到任何困难都能够坚忍不拔,战胜困难,无论处于任何环境都能以积极上进的思想坦然处之,依靠自己的生命能量和智慧,实现自己目标,这一点得到了心理学家的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