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财富时代-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管理聚焦 >> 公司治理 >> 正文

公司治理背后是个道德问题

作者:乐嘉春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0/8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一系列公司丑闻事件,使得公司治理问题成为一个全球性关注的焦点问题。从狭义上讲,公司治理问题主要探讨董事会的结构和权利,或者股东在董事会决策中的权利与天赋特权等问题。

  对公司治理问题的讨论,金融模式和市场短视的两种观点值得关注。

  金融模式观点认为,公司为股东所有因而应按股东利益来管理。但是,由于股票持有者的分布太散(即在公司发行股票总额中所占份额太小),故股东对经营者的影响与控制也过于分散。这样,经营者就经常可以让公司服务于他们个人的自身利益,有时也损害了股东利益。

  所以,股票持有者与公司控制分离,产生了公司能否令人满意地按照股东的意向进行管理的突出问题。这种分离所产生的效益是有成本的。后来,一种与制度经济学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委托——代理” 理论发展了起来。

  另外,由于存在着股东施加的短期压力,短期盈利(如投资回报率)成了经理人员的主要目标,公司业绩又以股票价格为标准,导致经理人员的行为更趋短期化。

  当然,经理人员的薪酬和声誉是与公司的规模高度相关的,经理人员很可能会利用其地位来追求公司规模最大化或公司的增长率,而并不关注如何提高公司的获利能力。结果是部分公司会热衷于扩大公司规模或建立公司帝国,经理人员也把更多精力放在了通过兼并来扩展公司规模上,以回避原来产品市场所面临的困难,形成短期内业绩上升。

  在这样一个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决策者世界中,经理人很可能会为了经营压力或自身利益,通过财务造假等各种方式来提高短期业绩。同时,由于股东可以通过公司兼并使他们持有的股票价格上涨中获利,金融市场鼓励了这一运行方式。这样的话,投资者不再关心单个公司,经理人员对股东也不再感兴趣了,他们之际的冲突就会不断发生。

  与金融模式观点相反的市场短视观点认为,公司经理人员过于关注股东利益,导致了公司治理问题。因为,金融市场是缺乏耐心和短视的,股东们也不了解他们自身的长期利益,他们似乎更愿意获得一些短期利益。因而,市场短视观点指出,来自金融市场的压力驱使经理人员将精力短视地集中在短期业绩上,因而应让经理人员从这些短期压力中解放出来,或替代性地通过阻止交易和鼓励长期持有股票来实现股东利益。

  导致市场短视的原因之一是高资本成本,投资者想尽量缩短投资周期的观念形成了“高资本成本”。还有,股价变化是因投资经理们的交易行为带动的,投资经理们主要是根据他们的短期业绩(通常为一个季度)来获得报酬的。他们根据公司业绩评估进行投资决策,肯定存在着信息不完全问题。概括地说,市场短视观点不相信股票市场能提供有关公司实际价值的信息。

  上述关于公司治理问题的两种观点表明,一是来自金融市场和公司股东的双重压力,会迫使公司经理人员更注重短期经营业绩。另外,相信“有效市场”理念,认为股票市场上公司股价能充分地反映公司的信息价值,也促使了更多的投资者进行短期交易。

  二是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也带来了“代理成本”问题,如何在控制经理人员滥用权利的同时,使代理成本最小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证券法和公司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如禁止经理有欺诈和虚假行为等,但法律仍无法干预经理人制定公司战略和日常决策的权利。因此,经理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有可能会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交易行为,如隐瞒环境污染、财务造假和盲目兼并扩展,或提高经理人员自己的声誉与薪酬,或隐瞒业绩不佳事实等。

  如果说外界压力是导致公司经理人员进行不道德交易的环境因素之一,那么经理人员本身的道德观仍值得观察。因为,可能与他们的薪酬与声誉有关,经理人员在追求公司经济效益最大化时,有时会不顾一些公认的道德观而做出非伦理的交易行为,结果是损害了其他利害相关人利益。

  从这个角度分析,公司治理问题背后,实质上反映了公司经理人在经营中面临了一种道德上的两难选择,在财务表现与公司的社会表现上往往会发生冲突,这就是一个道德问题。

Tags:公司治理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