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巴顿又为他的下属描述了一个美好的远景梦想(以使他们积极地去追求快乐)。巴顿说:“凯旋回家后,今天在座的弟兄们都会获得一种值得夸耀的资格。20年后,你会庆幸自己参加了此次世界大战。到那时,当你在壁炉边,孙子坐在你的膝盖上,问你:‘爷爷,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干什么呢?’你不用尴尬地干咳一声,把孙子移到另一个膝盖上,吞吞吐吐地说:‘啊……爷爷我当时在路易斯安那铲粪。’与此相反,弟兄们,你可以直盯着他的眼睛,理直气壮地说:‘孙子,爷爷我当年在第三集团军和那个狗娘养的乔治·巴顿并肩作战!’。”这样的激励不但让士兵们彻底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惧,巴顿还为他们描述了20年后的生活的那一句话,简直能让他们热血沸腾,勇往直前,奋不顾身。
强调组织内的分工合作
目标明确了,激情发动了,但这还不够。要想完成团队的任务,还需要不折不扣地执行,而执行当然需要合作。巴顿很清楚,要想达到团队的目标,靠一个人绝对是不行的。要想实现最后的终极目标,离不开建立在合理分工基础上的密切合作。
巴顿这样说:“军中每个战士都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千万不要吊儿郎当,以为自己的任务无足轻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必须做好。每个人都是一条长链上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每个人都应完成他的任务。每个人都应对集体负责。每个部门,每个战斗团队,对整个战争的宏伟篇章,都是重要的。”
拉近管理层和执行层距离
出色完成了上面三个步骤,应该说,巴顿团队管理已经让人刮目相看了。但他不愧是个管理的高手,深知士兵的心理。他还有一记妙招来拉近管理层和执行层的距离。这一点也正是值得今天的经理人学习的地方。
在演讲中,巴顿满嘴脏话,就像一个老兵油子,而且在提到他自己时,也称之为“狗娘养的巴顿”。很显然,巴顿并没有顾及作为一个将军的尊严,也没有高高在上地大摆架子,而是把自己当成了普通一兵。这样的低姿态,反而加强了士兵的认同感,让士兵在心理上觉得巴顿永远和他们在一起,激励着他们一直向前(经理人千万不要学歪了,要真正懂得下属的心理)。
通过这篇短短10分钟的演说,巴顿成功地完成了战前动员。巴顿的做法体现了在执行艰巨任务时团队管理的精髓,这已经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得到了最严密残酷的验证。我们的经理人如果也想在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克敌制胜的话,不妨好好地借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