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想当然的沟通者到处都是
我们自以为把事情说清楚了,但对方听到的根本不是你所说的意思。作为听者我们认为自己听来的意思千真万确就是对方的意思,事实上,我们很可能将以自己对词汇的定义组合成的意思就认为是对方的意思,这是地道的武断和强权。
有个人很穷,一次人家请他去吃饭,他就拼命地吃,到散席的时候,他的腰已经弯不下了,他只能直挺着肚子往家走,不料一阵风把他的帽子刮到了地上,他怎么也拣不到,只好踢着帽子往前走。这时,迎面过来一个孕妇,这人赶紧走到孕妇跟前说:“大姐,请你帮我把这个帽子捡起来好吗!”孕妇很生气,又不好发作,于是,就用手指指自己的肚子,示意自己不能给他捡帽子,男人恍然大悟:“哇!大姐,原来你也去赴宴了。”这种所谓的“将心比心”是产生误解的根源之一。
四、语言是人类的囚笼
这是维特根斯坦最著名的命题,“地图从来就不是真实的疆域。”地图是疆域的描述,它跟真实的疆域是有差别的。用这句话作比喻来表达一个思想——语言从来就不是真实的事物,它是人通过思维的形式对真实事物的一种描述,而这种描述常常是不准确的。我们彼此之间的误解隔阂是通过语言形成的,语言构筑了人与人之间的樊篱,语言也构成了人类的囚笼。许多学者终生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把语言所造成的障碍消除。维特根斯坦给哲学下了个基本定义:“哲学的总体任务是通过扫除语言的雾障,看出事情的全面联系。”
比如法律,从阶级分析的角度看,法律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归纳的话,法律是民意的表达,是社会的契约。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定义。罗素说:“不同的结论是由于方法的不同。通过不同的方法就得出不同的结论。”维特根斯坦发现,所谓的方法不同,最深层是语言的不同,是语言的模糊性、歧意性造成的。
何为理解
理解是指我心中要表达的意思几乎不走样地传达到你心中。要想达到完全理解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第一、共同的语言背景。比如说,学历基本相同,生活经历大体相同,对词语有基本相同的定义,语言哲学上称之为“公共话语”。
第二、具有相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第三、信息不缺损。人的大脑是一个巨大的删减系统,他会对你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删减。大脑对两类信息敏感:对你有利的和对你有害的,其他的则会自动剥离掉。
要想达到完全的理解,就必须具备上述三个基本条件,才能把一个人心中意思准确地接收而不变形不走样。
沟通的艺术
沟通的艺术,第一就是听的艺术。一个老师在上课,大家都在全神贯注地听,其实听是有差别的,听有五种基本境界:
一、心不在焉地听——很多缺乏教养的人,在听人讲话时的状态;
二、虚应故事地听——根本就没听,只是做出听的姿态给说者看。
三、专注地听。对方通过语言将词汇传达到你的脑海中,你根据对词汇的定义将它组合为意思。
四、设身处地地听——作为一个听者,要换到说者的位置上,然后根据对方的语言习惯,出生背景,知识层次包括知识结构,再分析这些话是什么意思,这样你才可能听懂对方说的是什么话。
五、创造性地听——这是最高层次的听。即通过说者的前后语句的使用,用词的特点,说者的动作表情,在听的过程中加入你主观的创造,进行逻辑分析。通过他描绘的现象,透过他所流露的信息,用准确的语言再把说者的意思描述出来。在现实中我们有80%的人在语言的表述上都是不准确的。只有创造性地去听,你才能真正听出来对方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心理治疗人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才能胜任工作。
以上是听的五种境界,对于听的基本原则叫做意思确证。作为一个好的沟通者,在听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你必须不断地探究对方到底是什么意思,才能真正听懂对方所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