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支持主要包括企业管理层需要的决策数据、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人力资本管理等工作。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初级阶段,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基础人事管理、核心职能管理、领导决策支持三个层面的时间分配比例为7:2:1(如图三角形工作模式),人力资源部门将70%的工作时间用于人事档案管理、考勤记录、薪酬核算与发放、人员调入调出、福利缴交、人事报表等等繁杂琐碎的基础人事管理,20%的时间用于人力资源管理规范研究和分析、业务流程规范、人力资源开发等职能管理,10%的时间用于人力资源规划、人工成本分析等领导决策支持工作。eHR在这一阶段帮助人力资源管理者实现基础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把HR管理人员从人事档案管理、薪资核算、考勤管理和人事综合报表等等繁重的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职能管理和决策支持工作。
在实现了基础管理工作信息化之后,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基础人事管理、核心职能管理、领导决策支持三个层面的时间分配比例发生了变化,开始转变为2:6:2(如图菱形工作模式)。在此阶段,基础人事管理层面的大部分重复工作由于有计算机帮助实现,而只占人力资源管理者20%的时间和精力;人力资源管理者用60%的时间来处理招聘甄选、培训开发、绩效考核、业务流程规范等人力资源职能管理核心业务,同时在领导决策支持层面的工作时间比例也上升至20%。到了这一阶段,eHR将帮助人力资源管理者实现核心业务流程的优化,从而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辅助领导决策。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高级阶段,基础管理、职能管理工作都已经实现了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了信息动态集中和业务协同。到了这一阶段,eHR将主要帮助人力资源管理者实现决策支持,即在利用动态集中的人力资源信息的基础上,借助人力资源决策支持工具,辅助领导进行战略决策,如人力资源规划、人力成本分析、企业综合绩效评估等。在此阶段,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工作时间分配比例转变为 2:4:4(如图扇形分布),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理想阶段,真正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战略管理的支持,体现出人力资源的战略价值。
特别推荐:
用友eHR1/2/3三层论
基于此,用友提出eHR1/2/3的理念,与二维方法不同的是,eHR1/2/3采取了三维的方法来看待eHR。在人力资源管理、IT技术之外,我们加上了第三个维度,即信息价值(如图),并把信息价值分成三个层次来说明,即eHR1/2/3三层论。它反映了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过程所产生的各种动态信息、历史数据的利用程度,企业在此维度上涉及得越深,也就越能够创造企业价值。
那么,eHR1/2/3是哪三个层次呢?一个企业应该如何借助利用eHR1/2/3的理念呢?eHR1/2/3是在信息利用深度上分三个层次,即eHR1动态信息集中,eHR2业务协同和eHR3决策支持。不同层次有不同的重点,eHR1把离散信息通过网络技术动态集中,eHR2关注以人为核心的集团企业级业务协同,eHR3通过智能分析范本提供高层的战略决策和判断的依据。
eHR1是企业进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领域的基础层次,在这个层次,企业主要通过eHR获得动态集中的信息,即将原来锁在各个房间、各个公司档案柜中的人员档案、薪酬等离散信息集中汇总到eHR系统中去,实现人员基础信息、组织体系、人员变动情况、薪酬福利等等信息的实时动态汇总、查询和分析,并通过报表的形式对信息查询结果进行呈现。我们将这个层次称为动态信息集中,它是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把繁杂的人事管理规范化、简单化,并通过日常操作和互动,收集大量真实信息,让人力资源工作者获得实时、有效的人员资料,这是人力资源与IT的初步结合,它解决了大量的工作量,让信息更便于统计、查询和分析。eHR1在信息利用深度上处于基础层次,即重点解决人力资源基础信息的动态集中问题,使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由离散状态转向动态集中的状态。这个层次至关重要,是人力资源信息化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