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昂的谜底和蒂勒的回答见报后,引起不小的震动,这种震动甚至超出了法国,波及英美。
同理,“穷人式”员工最缺少的是“野心”、“企图心”或者说是“强烈的欲望”,英文是“ambition”。用国人较为接受的话说,“穷人式” 员工最缺少的是:抱负、雄心、决心、信心、恒心、上进心、事业心,缺乏正确的、健康的、积极的渴望、理想、追求和信仰等等。所以,“穷人式”员工或强或弱、或多或少具有以下特征: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缺乏志向和抱负,对人对事采取无所谓的态度,缺乏百折不挠的精神,不能控制不良欲望,缺乏热情,过分小心谨慎,自我溺爱、自大和虚荣,对人冷漠、怀疑、妒忌,做事保守、拖拉、犹豫,面对改革和突发事情,时常忧虑,恐惧,畏惧等等。根据以上特征,这里将“穷人式”员工归为“得过且过型、自我满足型、循规蹈矩型”三类。下面将对不同类型的“穷人式”员工进行分析,对症下药,找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如何引领得过且过型“穷人式”员工?
先从第一则“富人和穷人的故事”说起。
一个富人同情同村的一位穷人,于是送给他一头牛,希望能够开垦出一块致富的黄金地。
穷人刚开始也满怀希望地开始奋斗。可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日子很难。过了一段日子,穷人想,这样致富太慢了,如果既可以解决一下当前的困境,又可以迅速致富就好了。
于是,他把牛卖了,买了几只羊,吃了一只,他想剩下的几只留下来生小羊。可小羊迟迟没有生下来,日子又艰难了。
穷人又把羊卖了,买成鸡。想让鸡生蛋赚钱为生,这样不但可以致富,而且还可以经常有鸡蛋吃。
但是日子并没有改变,当到来年庄稼成熟收割的时候,穷人只剩下了最后的一只鸡。穷人的理想彻底崩溃了,穷人从此听天由命,认为自己一辈子就该这样,不相信会有什么改变。
最后,穷人把最后的一只鸡也卖了,干脆,买了一瓶酒和一叠小食。当富人满怀希望来看望朋友的时候,发现穷人正醉倒在破茅棚中。
对于这类“穷人式”员工,授之鱼,不如授之于渔。故事中作为企业组织或员工主管的“富人”,仅仅是提供员工(穷人)进行工作的基本工具,提出一个长远的工作目标,几乎没有及时鼓励和帮助员工度过难关,明显地缺乏对员工工作质量、工作过程的监督,以致穷人不能顺利脱贫,反而认定“穷困”的天命,把 “穷困潦倒”作为一种不可改变的宿命。
这类“穷人式”员工得过且过,自律意识薄弱,工作能力较差,“富人”在给与“穷人”资金的同时,应该帮助员工厘清目标,教会穷人致富的方法和坚定的信念。美国詹姆斯·E·艾伦在《思考的人》一书中提到,“在生命中没有一个中心目标的人,很容易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诸如忧虑、恐惧、烦恼和自怜等情绪的困扰。所有这些情绪都是软弱的表现,都将导致无法回避的过错、失败、不幸和失落。”
企业引领这部分“穷人式”员工,必须加强过程控制和日常监督,把长远目标和重大工作任务进行细化成容易达成的小目标和小任务,每当员工达成一个小目标、任务,企业应该进行及时肯定和鼓励。当员工达成目标、任务遭遇困难的时候,企业应及时提供帮助,为员工排除障碍,让员工坚定“必胜”的信心,最终摘取到成功的果实,分享到胜利所带来的喜悦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