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学家认为,员工股份所有制能为建立一种生产率更高的合作经济提供动力,能为员工创造更多的参与各层次事务的机会,能为大多数员工提供更大的收入来源,是美国企业应该选择的积极方向,通过员工参与管理的方式使每个员工产生拥有企业一部分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更加关心企业的命运。目前,美国员工股份制企业已发展到一万家左右。③利润分享计划和生产率利益分享制。目前,美国约有十多万家企业实行利润分享计划。具体做法是:企业把利润的一部分作为奖金或股份分给雇员。利润分享计划分为现今分享计划和递延计划。前者是立即用现金分配利润,可把工作实绩和报酬直接挂钩。后者是归雇员的利润记入雇员的账户,延迟到雇员退休时支付。在美国,对利润分享计划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或增强劳工市场灵活性的有效手段;另一种认为,它通过把一部分相对稳定的薪金,和根据公司利润而定的可变报酬相结合,使雇员承担风险。
生产率利益分享制实际上是一种员工参与制度。企业的员工,从总经理到一般工人都能从生产率提高的利益中分享好处。生产率的提高不仅有员工的努力,还有工厂的设备更新及其他因素的作用。因此从生产率提高分享利益也就取决于企业整个群体的绩效。其缺点是,由于员工的报酬是按群体的绩效评估的,从而忽视了个人的绩效。
2.薪金增长与工资差别
从19世纪以来,美国员工的实际工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劳资斗争的持续,基本上是逐渐提高的。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际工资水平持续有所下降。
进入20世纪后,1900-1947年的47年间,工厂工人的实际小时工资增加了2倍,平均年增长约为2.4%。1947-1978年的31年间,私营非农业工人的实际小时工资平均每年增长1.7%,其中前19年为2.3%,后12年为0.9%。
从1960-1980年的20年间,美国员工的货币(名义)工资虽然增长很多,但由于物价猛涨,实际工资水平增长不大。特别是70年代以来,有5年实际工资低于上年水平,1980年的实际工资水平只相当于1962—1963年的水平,1980 年10月的水平仅为1973年全年水平的87%。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资增长的趋势更呈疲软状态。各年的名义小时工资水平虽逐年增长,但由于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等因素各年实际小时工资水平低于1980年的水平。
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尤其是近几年来,由于美国政府经济政策的成功推行,工资水平又开始逐年上升,再创新高。
美国的劳工统计中把职工分成下列几类职业:①专业与技术人员;②经理管理人员;③推销员;④办事员;⑤技工;⑥机械操作工(运输业除外);⑦运输设备操作工;⑧非农业粗工;⑨家庭雇佣人员;⑩其他服务人员;(11)农业劳动者。按各类人员的平均水平来看,以经理和管理人员的工资最高,家庭雇佣人员最低。
美国的工资级别多,级差小,高低悬殊。联邦政府行政人员工资分18等165 级,最高年工资是最低的8.7倍。钢铁公司的工人工资有32个等级,其中清洁工为0级,每月工资约200美元,最高的轧钢工为1101美元。
从职业的比较上来看,若以经营管理人员的工资为100,则技术工人的为 92,服务业人员的为70,农业工人的为62。从性别和种族的比较上看,女工仅为男工的61%;以白人为100,黑人则为80。从学历上比较,以中学毕业的为 100,而大学毕业的为146。
美国工资的地区差别也是较大的,工资最高的是阿拉斯加州(20973美元),最低的是南达科他州(10176美元),最高为最低的两倍。
首先从年龄的工资差别来看,男职工工资最高的年龄组是35-44岁,工资最低的年龄组是16-24岁;女职工工资最高的年龄组是25-34岁,工资最低的年龄组是65岁以上。这种趋势历年变化不大。
据美国学者研究,产生工资差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工作条件和性质不同造成的工资差别。在这方面美国经济学家首先提到的是补偿性的工资差别。各种工作条件千差万别,各种职业对工人的吸引力也不一样,工作条件好的岗位,即使支付的工资低工人也愿意去,而条件差的工作,却必须支付较高的工资,才能吸引工人,这种以高工资补偿不良的工作条件而形成的工资差别,被称为补偿性的工资差别。例如,在工作条件恶劣、安全设备差、事故伤亡危险大、地处偏远地区、气候变化无常、物价昂贵、福利待遇少、工作无保障、收入不稳定、社会地位低等等的行业和岗位的职工,就必须支付较高的工资,才能把他们吸引过来。又如,在学校里当教员薪金低,但可以享有工时短,假期长和学习研究的机会多等特殊的利益。所以也有很多人愿意到学校去。劳动市场上的这种补偿性工资差别,实际上是一种促使各种职业的吸引力均等化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