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企业信息化 >> SCM >> 正文

从鱼死网破到双赢 SCM带来新变化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7 中国计算机用户 王迪 参加讨论

  要竞争,更要合作

  事实上,是信息技术使Barlow的设想有了现实的基础。在S公司的ERP系统投入运行以来,Barlow已经看到大量的生产数据、成本数据,需要更好地利用和挖掘,才能对价值增值有所贡献。

  “缩减成本的努力是管理者永恒的挑战,但不是惟一的挑战”,有丰富制造业管理经验的Barlow清楚地知道,现今制造业企业的日常开支,加上劳动力支出,不会超过公司平均制造成本的10%。

  “有超过55%的支出项目,是零部件采购、外包业务和服务”,Barlow认为,如何从这一大块成本费用上,获得进一步改善的可能,“只有转变策略,与供应商全面合作。”

  S公司倡导的SCM项目,就是在这样的共同认识下,与供应商联手做起来的。“过去我们会自己搞一个信息系统,然后简单地‘推’给这个系统的使用者”,Barlow解释说,“现在我们从一开始就邀请合作伙伴参加这个计划。”

  S公司认为,将这种凝结着良好合作关系的设想,带到SCM系统的建设中来,是确保SCM能发挥更大效能的保证。事实证明了S公司的远见。

  传统竞争策略的三大贻害

  1980年,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出版了《竞争战略》一书,引起了企业界的强烈反响。一时间,企业经营者纷纷将经营策略的重心,放置在如何打击竞争者、如何削弱竞争者的实力,以及如何蚕食或鲸吞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上。“竞争者”、“议价能力(讨价还价的能力)”、“波特竞争模型”成为企业竞争战略的标准术语,竞争的理念充斥着企业经营决策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在IT技术和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情况发生了变化。世界经济正在结成一张庞大的以经济、信息、技术乃至政治为纽带的关系网络,每个国家和地区,每个企业及个人,都成为这个网络上的结点,彼此之间既紧密关联又相互制约。

  这种以关系为基础、以相互依存为根本特征、以创造价值为导向的新型经济格局,使企业逐步认识到,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其存在的合理性是为社会创造价值并满足需求。竞争,只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手段之一,而不是目的。

  这就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哈佛商学院教授 Adam Brandenburger 和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Barry Nalebuff共同出版的著作《竞合 (Co-opetition)》,所显示出的洞察和远见。

  Brandenburger 和 Nalebuff将竞争(Competition)与合作(Cooperation)组合起来,创造了一个新词“竞合(Co-opetition)”,并指出“传统竞争策略的三大贻害”是:竞争性市场事实上阻碍了大量“替代者(Complementor)”的创新;竞争策略大大减少了组织间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由于对抗,给竞争参与者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创伤。

  “竞合”的思想,一改传统“鱼死网破”的竞争思路,倡导“双赢策略”(Win-win game),认为企业间的关系不是僵化的“成败”,而是富有活力的“价值创新”。竞合的实质,不仅是实现企业优势要素的互补,增强竞争双方的实力;而且是作为某种深层次的竞争战略加以实施的,以促成企业建立和巩固市场地位。

  在双赢的市场格局中,企业组织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事实上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共生(Symbiosis)”网络,能激发这个共生网络产生价值增值的企业关系,显然不是简单的“输赢”格局。

  应当看到的是,这个巨大的“价值共生网络”,只有在今天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才有了更加真实的意义。网络化的市场关系,大大加强了企业组织之间的依赖程度,增加了企业之间信息资源的流动性,也大大降低了有形的市场壁垒。

  信息化的环境下,如何增强企业间的合作与协同,是所有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这个问题的共同特征是:企业将面对飞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互惠互利的竞合战略,超越了价格战、技术防范等单纯的竞争法则,将成为现代企业看待竞争的新视角,也是网络时代企业生存必要的游戏规则。

上一页  [1] [2] 

Tags:SCM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