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知识管理 >> 知识管理规划 >> 正文

知识的分类及其转化关系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7 管理人网 王振宇 参加讨论

  可呈现度: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隐性和显性知识是一种类似于光谱形状的知识分布模式,每条知识身上都可能同时具备了隐性与显性两个特征,只不过看哪个更偏重一些,是重一两,还是一斤,还是一公斤,根据轻重程度的不同,分别向显性与隐性两极无限趋近。

  除了以上两极分布特征外,显性和隐性知识还存在一个尤其重要的特性——螺旋型转化。

  显性——隐性转化(内化):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这是一个深入学习的过程,当一些技巧指南类的知识,已经成为个人不自觉的内在意识,这就已经达到了高度掌握的标准。比如,学习开车,一开始我们会非常注意“快挂档,慢抬离合,稳加油”的技巧,而当车技达到一定程度,可能这些技巧已经忘掉了,但开车水平却已大大提高,不可同日而语。

  显性——显性转化(组合化):知识从一种显性格式,转化为另一种显性格式,最简单如语言翻译,从汉语到英语。中层干部接收到领导明确指令后,需要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才可以发布给客户或下属,这样更容易让对方理解和接受,这也是一种从显性到显性的转化。

  隐性——显性转化(外化):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是知识管理的一大诉求,如何把隐藏在专家、高管头脑里的技巧、经验等挖掘出来,并明确进行描述,让更多的人得以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发明更多隐性到显性的转化方法。比如专家问答、诊断系统,在规定的情景下,请专家做出判断,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一条显性知识。

  隐性——隐性转化(社会化):一些不具备显性传承的知识,通过沟通、接触,模仿和观察,潜移默化的被理解和复制,这就是一个隐性到隐性的知识转化过程。比如,员工通过观察上司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并向他学习,不断趋同,从而形成统一的团队风格。

  存储单位:员工知识、组织知识的关系

  员工是组织中的个体,每个个体都会带来自己独特的知识,行为和判断方式,这些会因为员工在组织中的活动,而逐渐成为影响组织的因素,当员工的职等越高其影响力也就越大,换句话说,当员工贡献知识越多,其可能创造的价值越大,升迁机会也就越大。

  组织经过多年来的运行,自身已经具备了很多流程、文化、规章制度等,这些组织的知识,必须通过灌输、模仿等方式,让员工了解并遵从,才能实现组织的稳定运行。组织必须意识到的是,员工的知识、岗位的知识,不仅仅是员工个人的,更是组织付出成本请员工创造的,怎样把员工个人的知识最大程度的吸收为组织的知识,也是精明管理者的必修课题。

  知识用途:know系列的关系

  可以说6W+1H的方式,基本上把知识的作用特征全面总结了,作为一条有积极实践意义的傻瓜级知识,具备这7个属性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推进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用这些属性来印证知识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只要一条知识具备了这7个要素,它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就属于高级别的。

  个人认知:知道与不知道知识的关系

  我们所完全掌握的一定是这个世界最小的那部分知识,其次是我们一知半解的知识,第三是我们触摸到皮毛的部分,最大的部分的是我们对世界的未知。

  这四种结构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体系,我们所能改变的仅仅是让同心圆不断的扩大,随着同心圆的扩大你会发现,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也就越多,这是一个知识的悖论,至少到目前仍然如是。

上一页  [1] [2] 

Tags:$False$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