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
巴菲特是世界上最多元化的投资人,他掌控着全球第二大财富板块。他下面的公司有的是百分之百全资拥有,比如说哈萨威,而在可口可乐里面他有7%的股份,是可口可乐第一大股东。在可口可乐里,巴菲特从来不说一句话,巴菲特在他所有的持股的公司里面,从来不参与具体的经营,因为巴菲特相信它的经理人,相信它的治理。但是,有一年巴菲特昏头了,在可口可乐在开董事会的时候,他破天荒表态了,当可口可乐要收购一个运动饮料,叫做加德勒,巴菲特举手反对,因为所有的外资股东看他反对,也立即呼应,所以对加德勒的收购就没能达成。后来加德勒被百事可乐收购去了,成为百事可乐的一个业务明星,所以巴菲特非常的懊悔,从此更加坚定了他在董事会上不发言,不表态的这么一个决心,因为巴菲特认为,只有他在董事会里面成为一个傻瓜,才能够表明他相信这家公司,否则,他指手画脚,别的董事都跟从他,这个公司的治理和业务经营一定会非常差。
当然巴菲特的这个理念和杰克·韦尔奇的理念还有些相似,那就是他所有投资公司其实都是数一数二的。其实我们想想看,如果我们所投资的公司在业务能力和治理上面是数一数二的,其实就用不着我们太操心了,我们只须操心的是那么昂贵的股份我们买得起买不起,另外,买了以后呢,我们能不能耐得住性子,持有十几、几十年,就是做长线投资。巴菲特只相信经过检验的经理人,只相信公司治理,他的理念非常简单,他对高科技一生都不信,他觉得高科技的经营理念他理解不了,因此他跟比尔·盖茨有这么好的私人关系,微软的股票他只买了一手,100股,其余的高科技股票一个都没买过,为什么,不是巴菲特傻瓜,是因为他作为一个老牌的投资者,他背后有这么多的股东,他必须向股东传达一个信念,我巴菲特是值得信赖的,高科技上,他有可能赚大钱,但是很有可能把股东的心里搞慌了,会从所有传统的业务里面退出来,专门搞高科技,那么这个时候,巴菲特就左右不了他的股东,所以呢,巴菲特很聪明地用很保守的方式和股东们沟通。
因此,公司治理的股东并不总是最聪明的,因为股东会来自各个层面,也因此我们不可能把业务上最高境界的东西传达给他们,但是我们要把业务上的底线传达给他们,跟他们保持一个良好的沟通,所以巴菲特看似愚蠢、保守的行为背后,他的管控也非常积极,他就是传递一种理念,然后来和股东们做很好的沟通,巴菲特是不是通过另外的手法在高科技公司里投资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想,他肯定不是个傻瓜,生活在现代社会,他绝对不会错过这样一些投资机会,但是呢,至少巴菲特所在的哈萨威公司,他绝对不会投资,因为他本身是一个大型的投资控股集团,他不会这么做。
案例 李嘉诚
另外一个人,就显然代表了另外一种思潮,也是我们要讨论公司治理的一个出发点,那就是李嘉诚。李嘉诚的整个公司,最核心的公司叫做长实,长实下面的公司,有和黄,有香港电灯,香港基建等等,有这么多子集团,子集团下面有大量的子公司,比如说我们知道的零售方面的屈臣氏等,都是它的子公司。李嘉诚是产业投资强人,他一生只相信强有力的控制。李嘉诚的运作逻辑是典型的用影响力换取发展的这么一个模式。
李嘉诚不断地和各国政要,和各国的势力集团打交道,从而获得大量的政治资源,然后按照公司的战略,精确地将所获得的资源注入到子公司和分公司里去。请注意,李嘉诚的这个注入是李嘉诚典型的一种能力,比如说李嘉诚办了一个长江商学院,有人认为李嘉诚真的发善心,要搞这么一个教育机构,传播优秀的管理学术,错!李嘉诚的长江商学院事实上是李嘉诚的友好俱乐部,是李嘉诚的客户关系俱乐部,通过长江商学院结交大量的青年管理者,这些青年管理者以后肯定会走入国资委,或者金融机构,公共事业,或政府这么一些重要的岗位上去,如果长江商学院作为李嘉诚一个大的会客平台,作为一个经营俱乐部的话,事实上会帮助李嘉诚大量地换取到各种各样的影响力,这个影响力可以再随时把它兑换成各种各样的现金。
在亚洲,只要日本的八大财阀,韩国的三大财阀,还有东南亚的整个发展模式,我们就都看得出来,如果一个企业集团,注重与政府搞好关系,从政府手里面获得各种各样的政治资源的话,这个政治资源就立即可以,在任何方向兑现,所以就很容易导致多元化,而且会成功多元化。
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李嘉诚在大小洋山港,就是新的洋山港开埠的时候,获得三个码头,他获得三个码头以后呢,立即有银行找上他,建筑施工单位找上他,李嘉诚没有出一分钱,只是获得这三个码头以后,就有人帮他代理,而且钱就到他的口袋里,当李嘉诚除了获得码头以外,他如果想获得别的东西也可以获得,为什么?影响力是个万能兑换券,他可以兑换任何东西,不像某个具体的产业,比如说你开快餐店,你只能挣吃快餐人的钱,你如果开一个银行,你只能通过发卡或者是存贷行为挣钱,挣这样的企业或者个人的钱,但是影响力是整个发展中国家多元化的一个核心。
这个印度的普拉巴拉德以前极度地推崇专业化,后来他回到亚洲,回到印度以后,他发现印度像塔塔、米塔尔这样很多的集团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这些集团获得了大量的影响力,再把这个影响力兑现成各种各样的机会,最后再把它兑现成现金。比如,摩根斯坦利跟中国政府搞了这么长时间的关系,最后华荣打包处理资产的时候,事实上摩根斯坦利做了一个巧妙的安排,没有出多少钱把政府打的资产包买去以后,又通过运营赚到大量的钱。这就是这一类的企业,哪怕它们在西方会用专业知识经营,但是一旦回到东方,它们都知道,东方的逻辑,发展中国家的逻辑一定是用影响力换取发展,总部吸纳各种资源,按照公司的战略,精确地注入到子、孙公司里面,包括日本的八大上市公司,丸虹和住友,都是这么一个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