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营销管理 >> 品牌管理 >> 正文

关于品牌的神话与现实 中国人应该怎样做品牌?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品牌是一个一直不能被确切定义而又一直被热烈谈论的概念,当我们说“品牌是什么”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表达“我们该如何做品牌”。

    中国企业是怎样“做品牌”的

  许多声称自己在“做品牌”的中国企业把自己对于品牌的幻觉和臆想附会在这个概念上。凭着自己对品牌的粗糙、朴素的理解,凭着应对市场难题的本能反应,它们取得了成功。可以用数字来衡量的成功(巨大的销售额和增长率)使得企业的领导人确信:他们对于“品牌”的理解是对的,他们“做品牌”的方法是卓越而有成效的。

  很多企业所津津乐道的品牌建设案例,不过是促销案例、广告案例,至多也只是营销案例。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提高销量所做的铺垫和渲染。在这类企业当中,典型的品牌管理模式也从属于企业的营销流程:决策层根据战略要求制定规划,明确某项产品在某个区域市场所要实现的销售目标;之后,这个销售目标便被分解为两部分,使消费者知道该产品和使消费者购买该产品,后者由销售部门负责完成,而前者便交由市场部门承担;一旦确定目标——让哪些人对该产品产生何种印象,品牌便粉墨登场了。依据营销的目标,品牌的形象、定位、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传播范围逐渐确定下来,品牌经理按计划执行,年底逐一考核。市场知名度、市场美誉度、市场占有率,这“二度一率”成为衡量很多品牌经理工作绩效的主要指标。

  如何看待品牌的资产,或者更恰当地说,如何看待品牌的功能,决定了企业能够从品牌中挖掘多大的价值。将品牌视为营销工具,中国的保健品企业和那些曾经成为标王的白酒企业最具典型性。这样做的结果,是本来相当微薄的品牌资产为零甚至为负。对产品的盈亏,企业有完备的账目,但没有企业会记录和计算品牌资产的损益。品牌究竟能为企业带来什么好处?除了短期销售效益,它还能够帮助企业降低营销开支、抵抗竞争对手的促销举措——想想苹果公司,它的传奇色彩帮助它节省了多少广告费用;在遭遇危机的时候减少损失,降低风险,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作为撬动新市场的杠杆,良好的品牌有助于吸引关键供应商的注意,成为加盟商或分销商追捧的对象,甚至引起当地贸易组织和政府的瞩目——很多企业降低利润空间以挤进沃尔玛的采购名单,在乎的就是一个沃尔玛供应商的名头;业务拓展时,品牌的力量可以支持产品线延伸——宝洁公司的企业品牌成为了众多新品推出时的品质背书;不仅如此,登陆资本市场,并购到更卓越的企业,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这些都是品牌发挥作用的广阔空间。

  品牌(Brand)一词的本义是“烙印”,它源于西班牙语。西班牙的养马场主在出售每匹马时,都用烙铁在马身上烙上一个代表这个马场的标识。如果买马的人发现马有什么问题,就可以凭着这个标识来退换这匹马。可以看出,品牌从一开始是一种价值的承诺,是一个隐性信用体系下的流通符号。品牌有多个向度,分别指向这个信用体系下的各利益相关方。一个完整的品牌的价值不仅是对于消费者的,同时也是面向社会、政府、投资者、供应商和渠道商、员工的。

  品牌作为一种流通符号和信用凭证,支持它的“信用体用”是印象、体验等心理感受,它的“兑付”是以心理感受的方式在瞬间完成的。它与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契约”只是一种心理上的默契。

  它无疑是企业的一种资产,但它又是无形的、比较难于量度的资产。我们只能从它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来大致推算其价值。正是由于它比较难于量度,因此它也是难于管理的。

    制造业惯性下的品牌管理

  最近几十年来,全球企业界的资产构成都在发生重要的漂移,无论在重要性还是在资产规模上,品牌资产都在逐步成为企业整体资产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0年,企业的总资产中有99%是传统意义上的资产,而只有1%是所谓“大火烧不掉的资产”。到了1975年,这个比例变成了七成对三成,2000年,“火烧不掉的资产”继续上升到四成,而到了今天,它在企业资产结构中的平均比重已经超越了传统资产,达到60%。

  可口可乐公司每年的总营收不过200多亿,利润只有数十亿美元,但是由于它的品牌在销售中的巨大影响力,以及品牌在不同文化中持续稳定的高接受度,其品牌价值竟达到670亿美元。信息时代的新兴企业更是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企业资产结构,Google的品牌价值达123.76亿美元,其有形资产相比之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个过程在中国缩短为短短几年。1998年,广州照相机厂倒闭后决定将其拥有的“珠江”商标卖掉,估价4000元人民币,当时很多人认为开价太高,但最终在拍卖会上,这个商标卖到了39.5万元。人们这才开始接受这个新的观念:企业多年来在品牌上的投入,并不会因为企业的倒闭而完全消失。

  如今,把品牌价值当作战略性的资产要素进行管理,就像对固定资产、资金和核心技术一样进行管理,对于很多中国企业而言,还是相当陌生的概念。品牌价值是一种观念性价值,很多中国公司的思维中还很难相信这种触摸不到的观念性价值,即使相信也常常沿袭有形资产的管理模式来管理。

  由于这种资产属性和管理模式之间的错位,企业对品牌的管理行为分裂为两个极端。

  一方面,企业在品牌形象与定位、传播方面极其重视,管理务实细致,不仅目标要求具体而微,对销售的实际促进效果的考核也十分严格。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品牌管理方面的水准却远远落后于品牌形象与定位、品牌传播的发展。企业一旦面对品牌意义、品牌价值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便开始摸不着头脑,把品牌价值当作企业声誉或者企业文化,实行“务虚”管理。

  务实与务虚的双重人格,导致企业在管理品牌的时候常常小事精明、大事糊涂。在品牌广告投放的预算上斤斤计较,但却在品牌规划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大局问题上缺乏统筹,前后矛盾。品牌投入在很多时候变成了一种富有弹性的“消费行为”:在有余力的时候大笔投入,一旦经营有压力便压缩开支;品牌内容的变更也十分随意,往往会导致品牌系统工程的破坏,因小失大;动辄上亿的品牌投资,其对当年营销业绩之外的运营还能起到怎样的支持作用?这些重要问题的管理和考核也基本缺位。

[1] [2] 下一页

Tags:品牌管理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