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营销管理 >> 品牌管理 >> 正文

软裁员变相裁员的流行最终只会令雇主品牌受损

http://www.newdu.com 2009/10/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最近,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前程无忧”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经历了金融风暴带来的一轮裁员潮后,一种更为隐秘的裁员手法———“软裁员”出现在一些企业中,让员工很“受伤”。

  所谓“软裁员”,或者说是“变相裁员”,即企业通过某些手段,迫使员工主动辞职,使得公司既达到裁员目的,又能避开法律约束,或者不需支付员工经济补偿的一种方法。据调查,被列为最具“杀伤力”的软裁员手段前三位的,分别为降薪、换岗和换工作地点。降薪即故意减少员工福利、奖金,使其收入下滑幅度达到足以令其产生辞职想法的效果;换岗即故意调动员工工作岗位,使员工在无法接受、无法适应的岗位上工作,从而“知难而退”;第三种是变更工作地点,通过异地调动,让员工无法应对因此而产生的多种变化而主动辞职。其他“软裁员”手段包括无薪长假、降职、提高业绩指标、取消班车和试用期解除合同,等等。

  有人形象地把“硬裁员”叫做“扔出去”,那么“软裁员”便是“挂起来”。全球经济危机刚影响到中国时那一轮“硬裁员”主要特点是“快”,而现在“挂起来”的“软裁员”,其最大特点是“省”。对企业来说,“硬裁员”受到的法律和经济约束多,“软裁员”则不然,这是目前一些企业实施“软裁员”的最大动机。

  “软裁员”现象增多与企业经营遭遇困难有很大关系,一些企业并非故意跟员工过不去,而是企业效益不好。但是,不管企业经营情况如何,“软裁员”都不是正常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有关部门应该采取措施对此加以控制。

  笔者以为,在企业和员工之间非常有必要建立一种沟通对话机制。企业根据自己的实情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人力资源的重新调配,这是企业应有的自主权,但是如果没有有效的沟通对话机制,一些正常的调整也会被员工误解,更不用说“软裁员”让员工产生的抵触情绪了。而如果企业和员工间建立起沟通,企业在进行调整时更透明些,事先多和员工作解释,那么,人力资源的调配一定会更顺利,效果会更好。当然,建立这种沟通对话机制,发挥工会作用,一定少不了政府的推动,有关部门应警惕“软裁员”的流行,尽快制定政策加以应对。

  这里,还想提醒企业充分认识“软裁员”的弊端。其实,“软裁员”会造成法律风险,令雇主品牌受损,丧失员工信任度和工作积极性。专家的统计证实:裁掉20%的员工仅会使成本下降3%,但从长远来看,一旦经济恢复之后,企业就需要对员工的招聘、培训等进行大量投资,那将是更大一笔投入。

 

Tags:品牌管理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