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营销管理 >> 品牌管理 >> 正文

从三鹿的百亿赌注看中国企业赚钱术

http://www.newdu.com 2009/10/6 管理人网 许孙鑫 参加讨论
数十年前就有人说过,“可口可乐”公司如果被大火烧毁,一夜之间就能重建一个新的“可口可乐”公司。那就是因为“可口可乐”早已赚下价值连城的品牌,这个品牌是无形的,它不会在大火中损毁。如今,中国也有一些企业在品牌上积累了丰厚的家底,也同样可以在天灾人祸中确保不死,如“三鹿”,其本身可以在事件发生时快速对消费者作出反应,承担起所有受害者的治疗费用,并赔偿消费者和经销商的一切损失,哪怕赔光家底和血本,只要体现出“三鹿”是一家有人性的和有责任的企业形象,“三鹿”的品牌不仅不死,反而在灾难中升值,也就不愁没人往“三鹿”品牌投钱,包括风投和银行都愿意为其投资。那么,“三鹿”要东山再起不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吗?

  至今从媒体有关“三鹿”的大量消息看,“三鹿”在整个事件中是以消极方式处理危机,甚至可以说是对“三鹿”品牌的放弃为代价。早于2006年“三鹿”品牌价值被评定为149.07亿元,尽管评价机构是否为法定权威机构不得而知,但人们也没对这次评价有何疑义,评价结果还是说明“三鹿”的江湖大佬地位,说明它的品牌价值非同一般。

  今天的“三鹿”评牌还能值多少钱?许多人会毫不犹豫地说出“三鹿不值几个钱”的答案。客观上“三鹿”经历此番磨难后,的确不值钱了。导致“三鹿”由宝变草的根本原因不是别人,而是“三鹿”自身的意识作怪。早期认为大事可以化小、小事可以化了,还在考虑要负责任得花多少代价,却不知品牌可以先于有形资产死去,也就没有在事件的最初时间作出有效的反应,和许多中国企业一样,更没意识到品牌死去才是万劫不复的严重后果。

  上世纪80年代初,就有外国经济学家和企业家主张“中国没有企业”,甚至开玩笑说“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成一家公司”,那时因为中国只存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在发达国家的人眼里是很不可理解的事情。这也说明中国企业的历史太短暂,许多大企业是被市场需求给拔高了的,实际上却是外强中干。

  如今各行各业都有不少座次排位,谁也不清楚在北京有多少靠评选卖牌匾为生的机构,十大、十强、百强、五百强等等,这种排位让不少企业洋洋自得,在绝大多数的传统行业里,大小企业的赚钱方式没啥区别,赚取产品价差获取利润是唯一办法,再高层次的就是在资本市场的“运作”,以钱赚钱,以有形资产的增加为企业发展的唯一衡量标准。而对品牌这一无形资产,许多企业只是用它作吹嘘炫耀之用,而能象“汇源”一样最终懂得它的价值的却不多。“三鹿”的赌注不是有意识的,同时它也没意识到品牌价值需要维护。如果换成“雀巢”或别的洋品牌,那么,当事企业就不是象“三鹿”一样的做法,反而会借机提升品牌价值。

  把产品卖贵一点,多赚一点钱,这是所有企业的最原始本性反应,小企业这样想,大企业还是这样想,认为追求利润是企业的天职。事实上当企业做大以后,最大的利益已经开始转向无形资产,它的发展衡量标准不再是简单的一年赚了多少现金,而是一年里品牌价值提升了多少?

  有人说牛根生是经营人心的高手,这话笔者举双手赞成,还得补充一点那就是他还是经营品牌的高手,遗憾的是中国太缺少有品牌眼光的企业家,大企业也一样赚辛苦钱。而对品牌这一无形资产却没能有足够的重视,曾经也有人用品牌作赌注,今天有“三鹿”用品牌作赌注,今后还会有人这样做。

  谁都不愿看到民族品牌的销声匿迹,而对于旁观者来说,无奈之后还是无奈,但愿一个民族品牌的倒下之后,能够唤醒许许多多的品牌觉醒,清楚地记着企业的无形资产有着无形的强大力量,经营好品牌才能赚大钱。

  【作者简介】许孙鑫,福建知名策划人,广告实战专家,服务于《福州日报》和《福州晚报》及建材行业多个知名品牌,对品牌与营销推广有着独到的研究,对客户的需求和消费者的利益把握精准,使企业的广告效果得以显著提升。欢迎您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作者电子邮件:12xusunxin@163.com。

Tags:$False$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