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在近3年内连续5次调整钢材及其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之后,近日再次出台了“强力”调控措施:从2007年4月15日起,部分特种钢材及不锈钢、冷轧等76个税号产品出口退税率降为5%;另外83个税号的钢材品种取消出口退税。
海关总署有关人士11日在“我的钢铁”钢材进出口形势分析会上表示,此次国家对钢材出口的调控,在幅度、力度和广度上“比前几次都大”。不过市场人士普遍认为,由于市场对政策调整的预期已足足有“几个月的时间”,前期消化已差不多了,所以市场出现大起伏的可能性不大。目前最关键的是对中国钢铁出口要有长期的“战略定位”,同时辅之以长效的机制保障。
“突然之间”成世界钢材第一出口国
“我的钢铁”资深分析师贾良群说,中国是“突然之间”成为世界钢材第一出口国的,销售渠道和国外市场占有都不成熟,国际市场的准备也不充分,国际贸易的压力和出口秩序的混乱是必然的。
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会长陈浩然也认为,在短短4年中,中国钢材进出口出现如此大、如此快的“逆转”令人吃惊,不利于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增加国际贸易摩擦的风险,也不利于钢铁业的投资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
据统计,2006年中国累计出口钢材4300多万吨,同比增长1.1倍;进口钢材1800多万吨,同比下降28%以上。进出口相抵,中国全年净出口钢材2450万吨。这种趋势一直延续至今。今年前2个月,中国出口钢材875万吨,同比增长1.4倍;而进口钢材再呈跌势。钢材净出口量已达605万吨,占去年全年钢材净出口量的四分之一,出口势头迅猛。据刚刚公布的3月份数据,当月钢材出口量又达538万吨,成为历史第二高值。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戚向东说,现在新一轮的调控政策已经出台,接下去就要看市场的反应和效果。如果还是难达预期目标,不排除国家出台力度更大的措施的可能性。
“挤出、拉动、加速”三大效应
大部分市场分析人士都说,此次国家“加力”调控钢材出口,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中国钢材出口的增长速度,适当缓解国际贸易摩擦的风险;有助于调整钢铁企业和贸易商的成本利润结构,挤压低端产品的利润空间,为钢铁业结构升级创造条件。但从长期来看,中国钢材出口增长的势头还难以扭转。
海关总署综合统计司统计分析处处长黄国华认为,中国钢材出口增长有三大主要因素:
一是“挤出效应”。中国国内钢铁投资的新增产能集中释放,但国内需求受制于经济周期和宏观调控的影响难以同步,国内市场暂时难以消化如此庞大的产能,扩大出口成为钢铁企业的必然选择。
二是“拉动效应”。由于国际钢材市场供求发生变化,需求持续转旺,美国、欧洲等地钢材市场价格明显高于国内市场,其间至少存在每吨200美元的价差,这为中国钢材出口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三是“加速效应”。由于市场对国家下调钢材出口退税存在强烈的预期,导致国内各钢厂加快出口步伐,出口量不断激增,去年第4季度单月出口量首次冲破500万吨大关,最高时达到单月555万吨以上。
分析人士说,下一步这三大效应依然存在,国内供求的阶段性过剩压力还将促使市场通过出口来加以平衡;国际市场对中国钢材的需求还将维持,短期内也难以找到“新的替代来源”,国内外价差依然存在;由于国家出口政策调整还有相当的空间,估计市场对进一步的调控还会产生新的预期,这又会促使国内钢厂和贸易商展开新一轮的“抢跑道比赛”。
据一些分析师的预测,今年中国钢材净出口量将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多出少进”的态势不会有根本改变,但出口增幅放缓的可能性较大。
市场亟盼“长期出口战略”
戚向东说,中国钢材进出口应尽快形成“战略选择”。他认为,从2002年开始世界经济进入上升期,钢铁产品需求迅速扩大。因此中国钢材适度出口,是中国钢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调整结构和提高产品质量档次的有效措施,是“中国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转型的必由之路”。
但关键的问题是“量上控制”和“质上升级”。戚向东说,中国钢材出口量应控制在总生产量的10%左右,这是一个“合理的区间”。同时要改变出口产品中低附加值品种多、高附加值品种少,数量多、创汇少的格局,实施出口产品多层次化、出口地域多元化的战略。
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有关人士也认为,要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税收、社会责任标准等一系列手段,对钢铁行业和钢材进出口贸易进行有效的调控,提高钢铁业和钢材贸易行业的集中度,改善进出口经营秩序混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