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信”需要在信念上取得高度的认同。治标与治本固然有一个孰轻孰重的问题,但是关键要看需要治理的标、本是否一致,如果标、本一致,则标必须治,只有如此才能治本,否则本则无法治。在这种情况下,治标的信心与决心就需要有治本的信念来支撑,决不会为治本的尚需时日而对治标产生动摇。在实际生活中,标、本的症状有一定的层次性,《史记》记载:战国时名医扁鹊过齐,说齐桓侯“疾在腠理”,桓侯不信;过几天又说他“疾在血脉”,仍不信;再过几天指出:“疾在肠胃间”,桓侯不悦;最后病变深化,“疾在骨髓”,无法施治,桓侯终于病死。这就反映了标向本过渡的状况,李时珍强调医者治病除了要“顾表里”,还要“循次第”。治标与治本的道理也是一样,对小违纪、小腐败的标不治,就会在更深的层次上伤本。值得警惕的是,标虽然与本相对,但是到了本的层面之后,与本相对应的又容易混同于“末”,治标成了治末,甚至是“舍本逐末”,容易导致人们对小违纪、小腐败的姑息。要消除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必须树立治标就是治本的信念,通过治标为治本把好关,为治本做出自己应有的奉献。
去年以来,信阳有269名公职人员因违反禁酒令受到了处理,不仅在这方面治住了标,而且取得了治本的效果,公职人员的工作作风明显改善。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是,2007年到信阳市投资的企业达到300 家,是2006年的2.75倍;全市引进外资达到140多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2.2倍。这些数字显然与信阳市由此得到的信任有关,“信”之“阳”的魅力不可不信也,我为故乡信阳能走上这样一条治“信”之路而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