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企业认为指数是一个事件营销,因此,在应用指数的时候,常常利用指数来制造一些爆炸性的新闻,以此来吸引社会的关注。例如,杜蕾斯每年都在全球开展性福指数调查,但是每一次发布的时候,杜蕾斯常常都是利用炒作事件的方式来发布一些让人目瞪口呆的调研结果,比如前几年曾经广泛炒作通过网上调查获得的“中国人平均性伴侣人数”的新闻,希望引发社会的关注点,作为一项新闻炒作,这样的方式从公关角度来看是成功的,但是作为一项指数来看,这样的方式就显得过于哗众取宠了,指数一定要考虑到公共价值,其关键的公共价值在于不论什么样的指数一定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不是有意的炒作。开始的时候人们可能会关注,但是时间长了,人们就会质疑其结果的科学性。
一项指数的操作绝对不能当作一个短时间内的事件营销来对待,因为指数本身就蕴含了其长期价值,指数被当作一个事件来运作,实际上是缩短了“指数”的生命周期。指数作为一项测量工具,其历史价值比单纯只发布一期指数的价值更大,当历史数据累计到一定的阶段,通过数据的持续挖掘还可以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因此,指数营销应该纳入企业的长线的营销战略,而不仅仅是短暂的“秀”一下。如果一个指数可以坚持下去,企业可以围绕每一期的指数提炼相关的比较新锐的话题,从而来持续的提升影响力。
指数避免“自我宣讲”
一些企业发布指数一定要强调必须发布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或者称为“自我宣讲”。例如,某品牌客车生产企业希望诉求其产品的“耐用性”,于是,就组织了对该品牌的目标消费者的“耐用指数”调研,在设计问卷的时候,就有意误导消费者,以证明该品牌的“耐用指数”比其他同行业品牌的耐用指数高,通过客车行业耐用指数发布引起人们对于该车耐用性的关注,希望借此诉求“耐用性”。这样的指数应用的确可以制造出很多新闻点,但是其出发点却是以强调品牌自我,而打击对手为目的的,很容易被消费者识破,而且,该品牌不可能每年都发布耐用指数说自己的耐用性排第一,这样的指数也自然就没有了持续的价值。
企业支持和赞助一项指数,一定要站在行业或者对社会经济有价值的领域或者与消费者有关的层面进行立题和编制。企业开展指数营销,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行业和消费者,或者将自己的形象放在一个更加具有前瞻性的角度,才能赢得各类受众的认可,一定不能出现肯定自己和否定竞争对手的比较类信息,而应关注更加宽泛的话题和领域,比如,一个医药企业可以推出公众健康指数来进行营销,但是一定不能推出一项类似“医药企业品牌影响力指数”,指数一定是高于企业本身,站在一个公共平台上面,才能树立领导形象。比如iPod发布的iPod指数,调查分析了26个国家iPod的销售价格,结果发布后,经济研究机构就从购买力和汇率水平的角度将其定为新的经济评价指标,让iPod赢得了意想不到的社会价值,同时也让消费者耳目一新。
指数要与企业定位关联
新的营销理念总是容易受到企业的追捧,但是,企业踊跃的加入指数营销大军的时候,一定要进行精心的策划,特别在选择指数的主题的时候一定要与企业的战略、目标消费者价值认同或者品牌价值相吻合。
例如,《VOGUE服饰与美容》杂志2006年就赞助了“中国时尚指数研究”,通过测量中国公众的时尚意识、时尚追求和时尚消费水平,引起了时尚界的广泛关注,彰显出了其时尚领导品牌的地位,因为所有的目标受众都会认为,《VOGUE服饰与美容》来谈论时尚是当然的,发布时尚指数更加显示出了这个杂志的权威性和高端形象。
万事达卡国际组织在每年三八妇女节的时候都会发布“女性先驱指数”,来强调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角色地位的转变,既为那些作为万事达卡的银行会员机构提供了营销思路,同时也影响了更多女性消费者对于万事达卡形象的进一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