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生产管理 >> 生产计划 >> 正文

ISO 9000:2000与精益-6Sigma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7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例如,“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条款,只有一句话:“最高管理者应以增强顾客满意为目的,确保顾客的要求得到确定并予以满足”。但在管理者的日常工作中应该如何体现呢?每家企业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做法。所以,这句话经常就被编成口号挂到了墙上。在实践中,我们如果能看到企业的高管,每次内部会议中讨论的每一件事都是客户最关注的事情;每层次的目标都针对客户的满意纬度;每个绩效指标都在考核干部员工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成果;每个决策都出发于客户的需求,就能够判断企业在5.2这个条款的执行力度了。

  只有高层做到了,顾客才能在企业运作的每个细小接触中,从一线员工的身上感受到价值。例如,笔者也看到一些一线员工的很好的实施:东方航空某趟航班上,空乘小姐在飞机配备的毛毯不够派发时,将自己的外套披到需要保暖的乘客身上;香港汇丰银行的客户代表,在正面对笔者说明理财投资回报计划时,竟然流利地用反向书写,让笔者能看到正向的文字!

  但是,ISO 9000标准本身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方法,指导企业在许许多多的环节里如何实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施每个条款,企业因此形成很多困惑。

  2. 认证机制存在缺陷

  目前,ISO 9000认证都是由第三方机构在实施。但是,这些“第三方”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公正公开的第三方吗?不是。因为所有的认证机构的盈利都是在赚被认证企业的钱。就是说,认证方是被认证方的乙方。就好比,学生参加考试,考试卷子是ISO 组织出的(因为卷子很抽象,所以评分的弹性很大),评卷的老师(认证机构)的工资却是学生来发的,如果老师判学生不及格,老师就可能收不到这份阅卷的工钱,那么老师会怎么做呢?很明显,要指望认证机构完全按照ISO 标准来评判企业的体系,就是痴人说梦了。

  所以,认证机构对盈利的追求,导致了对ISO 实施效果的监管失去力度。认证机构不能客观的评判企业的体系,促进了企业实施ISO 走形式,不达标的现象走入恶性循环。甚至产生了一些企业“买”证书的现象。也加深了企业对ISO标准的误解。

  3. 条款存在缺陷

  对于一些本身有决心做好ISO的企业来说,ISO 9000条款里没有具体的规定,如何将ISO体系的建设与企业绩效挂钩。

  由于没有绩效规定的条款,企业ISO 推行的效果无法量化式衡量,因此让很多人产生了ISO 追求不计成本,不要求绩效,只要形式的误解,这也是令人深感遗憾之处。做好了没有奖励,做不好也没有什么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ISO9000精益6Sigma生产计划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