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难看出,所介绍的生产控制和改进的方法也是瞄准库存,平均库存,与零库存的理念完全一致。但它更加适合混流,而不仅对一个流有效。
《运作方式(1)》中谈到"折算"、"负荷限"等参数选取问题,目的在于解决库存控制。
平均库存与平均能力的比值等于平均消耗时间,它以库存面积为计算基础。从平均消耗时间可以推算出平均生产周期。在分析中有三个因素要考虑进去:①期初和期末库存量的差值,②交换顺序造成的平通过时间额外加长,③在更长时间里库存量波动与顺序量波动有抵消的趋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排序理论和统计分析的内容。实际分析中,这些工作靠专业分析软件来完成,并给出折算、负荷限等各种参数。这个过程可以这样理解:与库存对立的是设备利用率。在任务饱满时,不能为了减少库存而降低设备利用率。尤其机器贵,固定成本也高。所以靠"负荷限"来求得在设备平均利用和平均生产周期之间的平衡。一方面在"推算出开工时间"中,采用平均生产周期。经过折算(考虑最早完工时间和最晚完工时间),将任务负荷添加到负荷帐户里;一方面调整负荷限额,在负荷与能力之间求得平衡。
上述整个工作,也可以认为是试凑,把数据凑出来。这需要对自己工厂的产品、生产、计划有非常精深的理解。我试过,很难。如果用分析软件,也不是三、五个月就能奏效。
从以上分析种,我们还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生产结构化特点强,有内在的严谨。这不是说生产像齿轮传动那样,轮齿对滚过去,速比恒定。人要出问题谁也拦不住。但在生产中,出问题的后果可以预料,不会有什么戏剧性的变化。
以上所说的是单个工作中心的情况。实际工作中,我们关心的是生产系统的情况,而这涉及生产-供应链等。请看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