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倒计时今天数到“3”。绿色、科技、人文——让我们来细细解读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
“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北京奥运会筹办7年,将13亿人民向世界做出的承诺,变成一份提交给奥林匹克运动的特殊答卷。在这份答卷上,有中国在“奥运机遇”中创造的物质成就,更有奥运会在中国社会文明进程中铺展的美好图景。
绿色奥运
7年前,北京大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的天数为50%,如今这一数字变为70%,人们看到了更多蓝天;7年前,北京的林木绿化率为41.9%,如今这一数字提高了近10%,超额完成申奥时的承诺。在做“加法”的同时,北京也在做“减法”。首钢搬迁、河道清淤、节能减排,这些措施让北京重现碧水蓝天。
绿色奥运勾画出北京筹办奥运的脉络。通过举办奥运会,促进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广泛开展环境意识的普及教育,倡导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以可持续发展的姿态,为中国留下一份“绿色样本”。7年来,北京孜孜以求。
解读
58万千瓦时
北京奥运场馆已成为全球利用太阳能发电量最多的建筑群之一。仅国家体育馆等7个奥运场馆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年发电量就达58万千瓦时,相当于北京市近万人口一年的生活消费用电量。
246天
据北京市有关部门统计,北京至今已累计投入上千亿元,在防治烟煤型污染、机动车污染、工业污染、扬尘污染、生态保护和建设等方面,连续实施了13个阶段200多项治理措施,空气质量已连续9年得到改善。据统计,北京的“蓝天”数量,已从1998年的100天增加到2007年的246天。
1万公顷
北京自2001年以来,城区新建大型绿地160块、新建小型绿地700块、老旧居住小区绿化700个,屋顶绿化100万平方米,总计增加了绿地1万公顷、树木2271万株、草地植被4653万平方米。目前,绿地总面积已经达到4万多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3%,实现了居民出行500米就能见到公园绿地的目标。
50%
北京缺水,节水是每个奥运场馆的共同追求。集成采用大量的节水技术后,“鸟巢”成为一个典型的节水建筑。“鸟巢”70%的供水将使用中水,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雨水。这些再次回收利用的水不仅可以用于比赛跑道的冲洗,还用于场馆的室外绿化。
“鸟巢”仅通过雨洪回用系统,就可将建筑屋面、比赛场及周边地区2万多平方米的雨水收集起来,满足自身50%的用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