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提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时至今日,高等职业教育在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性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和谐社会的需要上所表现出来的不适应也日渐明显,如制度障碍、财政障碍等等,直接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实现。
高等职业教育的产生前提决定了其基本特征,一是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专才。高等职业教育强调要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培养人才,以就业为导向,追求的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的零距离,必须瞄准生产实践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针对不同的岗位培养不同的专门人才。二是从教学内容的设计看,高等职业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按不同的就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模式组织教学内容,以能力为本位进行教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有很强的职业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职业要求的“零距离”。
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出,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单靠高等学校一方的努力是不够的,要搭建的教育平台必须由政府、社会、学校三方共同来完成。
从政府角度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事业费以学生缴费为主,财政补贴为辅”,在这种国家拨款制度下,高等职业学校发展基本依靠学费收入,只能“以生养校”。因投入不足,制约和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使其难以适应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以及产业调整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变化。
从社会来看,社会单位(企业、科研院所、职业单位等)参与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利益机制制约,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不确定性。以校企合作为例,在理念上不容置疑,实践上难有实质性的进展,难点还是制度层面。首先,法律框架没有体现,对企业没有约束力;其次,政策导向不明确,对企业没有驱动力;再次,运行机制不确定,对企业没有驾驭力。因此,校企合作往往陷入企业动力不足的困境。
从高等职业院校自身来看,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职院校不会花大量资金进行科学实验型的实验室建设,但需要花大量资金建设生产型的实训基地。由于生产技术的更新发展,实训基地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提高,频繁、大量的资金投入,单靠学校自身是不可能解决的。这实际上是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实现的最大障碍。一方面,目标要求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另一方面,社会企业与学校的深度合作又难以完成,因而使许多高职院校陷入困境,招生难,就业难,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办学质量低下。
高职院校还有没有新的发展途径?笔者所在的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所获得的经验是,建立合作发展联盟。合作发展联盟依托郑州牧专搭建一个平台,在河南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通过兄弟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众多知名企业间的紧密合作与协作,推进成员单位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项目合作、信息交流,从而实现共赢发展。目前,郑州牧专已与近百家单位签订了合作发展联盟协议,合作发展联盟已在多途径广泛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