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技术发展包括诸如可视化编程工作的大量采用,以及摸板库、类库的广泛采用,在程序的结果中有大量的自动生成的代码、复杂的自动配置脚本或资源文件设置,在采用这些工具的项目中,用LOC分析方法得到的数据的意义已经大大降低了。
从产业商业模式来看,由于软件系统已经变的的更大和更复杂,软件工程化分工加剧,专门从事软件下游业务的商业组织大量涌现,特别是随着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服务外包的巨大发展,需求和架构设计等上游工程与详细设计、编码、测试、信息录入和处理等下游工程分别在不同的组织中实现。上下游组织之间在业务管理和开发技术方面的的沟通需要更加标准化的度量语言。而实际上,LOC从来没有在满足客户需求方面有什么重大意义,代码行数对客户来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客户关心的是“功能”。
有研究者[2]认为,LOC在帮助管理者开展项目管理方面也差强人意,LOC只是对技术人员有一定意义。
实际上,LOC带来的误导越来越严重,以至于著名的软件度量专家,美国软件生产率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Capers,Jones指出,“使用代码行数进行涉及多种语言和生命周期活动的生产率研究,应该被认为是一种职业的不良实践。”
与LOC方法陷入的窘境相比,FP正逐步突破其原有缺陷,重新受到重视。
这些趋势包括,来自许多国家的软件度量团体,一直不停的对FP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FP的历史数据也已经有了非常大的积累,这促使FP技术向成熟快速迈进;在应用方面,随着相关培训和认证制度的不断完善,专业人员将更方便的获得认证,对人员的统一资质认定,将极大的提高功能点计数的“一致性”, 从而减少计数结果的“差异性”。
国际上最近的进展包括:
1998年 ISO公布ISO/IEC 14143 ,功能点成为国际标准
2000年 功能点分析方法开始和挣值管管理(EVM)结合
2001年 功能点分析和平衡计分卡结合使用
国内的最新进展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