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公共关系 >> 危机管理 >> 正文

危机时刻逼近 外向型企业路在何方?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8 中外管理 邵兴国 参加讨论

  下一锅“水煮青蛙”

  在南粤许多地方,尤其是在那些几近破产的中小企业中,“工厂”的概念始终没有进化为现代意义的“企业”或者“公司”,而在观念上停步不前。在“工厂”的概念下,相应就会有“工人”,而不是“员工”:没有归属感,没有企业文化,长时间的工作时间,以及日复一日的简单工序……这些都不是臆想出来的逻辑推理,而是真实的现实。

  与精益生产的日本制造业相比,当前的中国制造业,可称为大国,但难称为强国。我们制造业的大国地位,是基于粗放式、劳动力密集,以及高社会负面效应的,而非技术与效率的领先。这就使得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没有定价权,不了解全球市场的需求状况,随时可能遭遇暴雨泼头……

  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南粤企业的老总们,似乎和他们的许多雇员一样,忘记了其所一直奉行的一条简单原则:不想做老板的员工不是好员工。这些外向型的、以出口加工为主的企业主,在为国外品牌进行贴牌生产时,似乎全然忘却了为这些国外品牌打工、备受盘剥的事实,他们开始满足于一单接一单的出口,成为温水里慢火煮着的青蛙,他们在这轮环境变迁中逐渐被淘汰出局。

  迁出真是出路吗?

  正是因为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实质,南粤许多城市已开始推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计划。这种结构调整,既是外部环境压力使然,也是当地政府政策的促使——区域竞争力正成为地方政府官员寻求政绩体现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样的环境下,地方政府甚至可以牺牲暂时的财政税收收入,而逐渐发展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区域经济优势。

  于是,首先就需要对那些不思进取的中小企业进行整顿和治理。高能耗、高污染型企业,以及低技术高人力集中的企业,成为政府首先需要政策整治的对象。而这些企业纳入到整治对象后,便纷纷破产,或者被优势企业加以兼并改造,或者寻求内迁与外迁。

  然而,内迁与外迁,都只是权宜之计,是产业资本转移的最后一次机会。相当多的企业内迁至广西、江西、山东和贵州等内地省份,另外一些则迁往越南和印度,寻找由这些国家和当地政府背书的“竞争优势”。数年之后,今天发生的故事还将重演。基于政府背书的竞争优势,有一部分开始由中国转移到印度和越南,但这种转移的结局,大体也是可以预见的。经济繁荣的背后,是高昂的城市治理成本为代价,和当初国际制造资本转移到中国市场是一个道理。

  就在国际舆论高喊“越南崛起”的时候,这个人口不足9000万的国家,金融市场正在遭遇暗潮汹涌。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热钱的投机作用,从5月份到6月份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越南的通货膨胀超过20%,货币全面贬值,进口原材料成本快速上涨。诸多因素导致这个国际的经济环境一夜之间就变得难以捉摸,之前被捧为vista之首的神话,正在逐渐破灭。

  观察人士认为:从投资环境看,越南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以及税收成本,可能还不及国内的一半,但是由于目前在那里投资的中国企业还很少,产业链不完整,技术工人也非常稀缺,有相当多的工序还需要在国内完成。所以,即使是向这类市场迁徙,也只是权宜之计。外迁和内迁,最后都归宿于模式的简单复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危机管理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