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手机的伟大发明者和曾经的行业霸主,摩托罗拉沦落到今天“山河破碎”的地步,实在出乎很多人意料。
本来期待2008年“重拾旧山河”的摩托罗拉,现在看来,前途似乎更加渺茫了:第一季度摩托罗拉的市场占有率加速下滑,被后来居上的三星夺走了亚军宝座;现在已经半年时间过去了,仍然看不出来有什么明显起色。某资深手机分析师认为,即使是季军的位置,摩托罗拉坐得并不那么稳当,LG和索尼爱立信早就或明或暗地表达了取而代之的企图。而每季度3-4亿美元的持续亏损,让摩托罗拉深陷绝望泥潭,看不见头顶的蓝天。
作为美国本土企业,血管里流淌的是美国人的“高贵血统”,即使面对黑洞洞的枪口,都要奋起还击,不愿轻易被宰割。为了完成救赎和实现复兴,摩托罗拉一直在做着种种尝试,如在全球范围内“海选”CEO,计划2009年实现分拆,让手机业务独立出来,甚至考虑出售手机业务部门。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这些救赎方式都是“治标不治本”,甚至连“治标”都难,更甭说帮助摩托罗拉从目前困境中彻底解脱出来。可以说,摩托罗拉的前几任CEO,放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治理企业的顶尖好手,但结果又怎样呢?即使换了新帅,新一任CEO或将继续前数任的老路:业绩持续下滑,中途无奈走人。在摩托罗拉接触数个新帅候选人之后,收获的都是婉言拒绝。从新帅候选人对摩托罗拉CEO一职的态度,我们不难看出,在全球顶尖职业经理人眼里,摩托罗拉已经成为一个“烫手山芋”。而摩托罗拉的全球“海选”CEO逐渐演变成一厢情愿的独角戏。对于分拆或者出售手机业务,业内资深人士认为,手机业务分拆不能釜底抽薪地解决摩托罗拉的目前困境,所以也不是拯救摩托罗拉的灵丹妙药,无法快速帮助摩托罗拉实现扭亏为盈;如果真如传言所说,摩托罗拉要出售手机业务,那就证明摩托罗拉对手机业务完全失去了信心和耐性,要被当作包袱和鸡肋扔掉了。可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哪个买家有购买的实力呢?即使有这个实力,哪个厂家又有购买的意愿呢?
摩托罗拉毕竟是一个全球性的企业,其存亡兴衰牵涉到无数用户和产业链的利益。为摩托罗拉把脉诊断,共同寻找复兴之道,成为众多业界人士的共识。
让摩托罗拉沦落的真正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一位熟悉摩托罗拉的业内资深人士指出:病根在于摩托罗拉的工程师文化。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工程师文化的严谨务实,讲技术,求创新,重专业等优点为摩托罗拉当初的迅速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证了摩托罗拉在通讯行业的领先地位。
但工程师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创业和发展初期,工程师文化的积极面是拉动摩托罗拉快速奔跑的马车。随着摩托罗拉功成名就,机构变得臃肿庞大,消极面就开始显露出来,技压“积极面”,成为摩托罗拉负重前行的羁绊。工程师文化过于注重细节而导致过分拘泥于细节,过分重视技术而忽略市场运作,过于讲究程序而导致手续复杂,效率低下等原因,成为摩托罗拉的“致命内伤”。
由于这些工程师文化中“致命内伤”的存在和手机市场本身的特点,成为摩托罗拉从行业领导者成为跟随者,从行业跟随者成为落伍者的根本原因。甚至有人怀疑,摩托罗拉的工程师文化与手机行业已经水火不容,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