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政府信息公开成为热门话题。从全国来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于5月1日起施行。为了确保条例得到全面实施,甘肃省政府也制定了《甘肃省政府信息公开试行办法》,要求各级政府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然而,信息公开并非一蹴而就。5月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不少部门对信息公开仍敷衍了事,比如,点击一些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栏目,里面的链接可能是空的。
政府信息公开是推进透明政府的助力器。只要不是国家机密,不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政府所有的信息都应“打开窗户说亮话”,满足公民知情权,为公民提供更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政府信息公开的深层意义更在于,政府用坦荡无私的行政胆略,将自己置于透明公开的境地,有助于打造勤政、廉洁、高效的政府。
可惜的是,政府信息公开常常遭遇阻碍,信息公开懈怠在许多地方并不鲜见。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公开透明会给政府增加麻烦,不利于管理,因此对信息公开口是心非。比如,一些地方经常对疫情、事故、灾难经常迟报瞒报,甚至一点不报。他们认为群众知道的信息越多,越会形成心理恐慌,于是便用谎言遮盖事实,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信息公开懈怠还表现为“假公开”。这种公开不是主动积极自觉的公开,而是迫于民声的被动公开,于是就在“公开”上做文章,公开成为“缝隙公开”,成为“半掩公开”,成为“通过窗户公开”。你不能说这是不公开,可这种遮遮掩掩、口是心非的公开,却是实实在在的“伪公开”。与其说是透明,不如说是模糊;与其说是开明,不如说是糊涂。
“假公开”一个典型的借口,就是所谓的隐私和秘密。换言之,如果信息主体不想公开、不愿公开的时候,就可以假借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堂而皇之地躲避、逃避公开。其实,政府、官员作为公共事务的服务者,其一切作为都是“鱼缸里的鱼儿”,即便是官员的个人隐私,也有一定限定,必须让位于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不要以为公开信息就会加重社会管理难度,影响社会稳定。这其实是对民众的不信任。现在,公民的权利意识和参政意识日益强烈,谁如果想继续蒙蔽群众,只会激化矛盾,滋生不良情绪。应该相信,绝大多数群众是爱护、拥护各级政府的,他们对于信息公开的要求,很大程度其实就是一种民意诉求,而绝不是胡搅蛮缠,蛮不讲理。
希望各级政府认真落实服务本位,多一些敞开风度,多一些坦荡风度,给予群众更多的信任、信赖和理解,多一些大胆透明,只有这样,信息公开才有望真正得到落实。